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股票市场分类,中国股票市场市值在全球排位

【本栏目由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与界面新闻联合推出,每隔一周更新一次。】

本期主持人:肖、齐路军

书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两卷)

作者: 特维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东方证券宏观研究员,陈达飞,推荐人:,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主任

推荐语:'s的两本书侧重点不同,这可以从它们的英文书名看出。第一本书关注周期——周期,第二本书关注趋势——趋势。虽然两本书都涵盖了大宗商品、股票、债券、基金和房地产,但第二本书关注的是长周期,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人口、技术创新等问题。因此,作者在所谓的超级产业上花费了大量篇幅,如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本书虽然没有《驾驭周期》(见《财富书单》)那么实用和系统,但在知识的延展性上却包罗万象。

MV=PQ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方程,是一个公理,也是一个有用的(周期)分析框架。基于此,许多经济学派或经济理论可以串联起来。特威德的这两本书可能很有启发性。

理论上不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因为它是一种身份。实际上,由于测量的问题,它看起来不同。关于货币M有两个常见的误解:一是等式中的M是一个流量,如果用股票中的M,那一定是不对等的;第二,如何对货币进行分层,M0、M1还是M2?按照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具有部分交易属性的M1。关于价格p,理论上应该包含资产价格,但在应用中往往被忽略。

也许是因为货币的数量理论无法解释,这个等式的普及度下降了。这其实是一种“误杀”,还是值得推敲的。

书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作者: 肖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推荐人:李志迁博士后

推荐语:'s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从全球来看,可分为直接融资型金融体系和间接融资型金融体系。美国和英国的资本市场主要以直接融资为主,而中国、日本、德国等以银行为主的国家更倾向于间接融资。在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者回顾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30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外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在最新一期中,上海、北京和深圳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word" data-gid="14667056" qid="6596064348530021635" mention-index="0">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9)排名中,上海连续第二次排名第三。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用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一些挑战,包括市场结构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波动过大;重场内市场,轻场外市场;重融资,轻投资;重公募,轻私募;重数量,轻效率;重现货市场,轻期货市场;重管制,轻竞争。


作者在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主题,包括股票发行注册制、退市制度、上市公司治理、市场交易机制、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资本市场、市场双向开放、法治与监管等。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度的完善也是渐近的过程。作者拥有丰富的金融市场实务和监管经验,本书立足过去,探讨改革方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书名:《中国金融的力量》

作者:钱军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推荐人:赵宇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发展30多年,超过4000多家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2018年,含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的A股股市的总市值按照国别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股市增长极其不平稳。中国股票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高速增长,并在2000年底达到高位,在随后的五年内,股票市场经历了一次大幅调整,股票市值下降了将近一半;2006年底,股市复苏,并在2007年底达到高峰值;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上国内高通胀的影响,市场在2008年底前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市值;2013年起,经济增长复苏,中国股市也随之逐渐回稳并在2015年上半年一路飙升,紧随其后的是2015年夏季的股市危机。


相对应的是,在2000年至2017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速的态势,领先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快,但股市收益却无法完全匹配,这是投资者的普遍感受。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A股上市公司从产值来看仅仅是中国实体经济的一小部分,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贡献来自非上市公司,包括众多海外上市的公司,而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跟GDP高度正相关,这使得中国A股投资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难通过股市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如何使中国投资者能够分享新兴行业的发展红利?实体经济与股市相背离反映的是A股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上市机制和退市机制的问题。如此便需要扶持科技行业,让新兴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在没有稳定盈利的情况下鼓励它们上市,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就是改善股市结构性矛盾的措施之一。2018年,沪深交易所也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退市效率逐渐加强。在未来,随着中国股市进一步改革,资本市场将在信息透明、价格发现、管理风险和改善企业管理方面发挥更广泛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中国金融体系所发挥的力量体现之一。


如何全面地理解中国金融系统及其力量所在?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它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将之与其他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横向比较,揭示了中国金融力量来自何处,也提出了中国金融未来的演变路径,不断改进和完善,既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道路所在,也是金融力量实现突破的方向。



书名:《能量与文明》

作者:[加] 瓦茨拉夫·P·斯米尔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推荐人:肖佳文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从最根本的物理意义上来说,所有自然过程和人类行为都是能量转换的过程。文明的进步可被视为对提高粮食产量,运输更多的产品和各种材料,生产更多且多样化的商品,实现更高的流动性,并创造可获得几乎无限量的信息的途径所需的更高的能量使用的追求。这些成就带来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斯米尔在本书所做的就是通过简明梳理主导能源和主要原动力的发展来概述这段历史,并叙述这些技术变化引发的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结果。


斯米尔认为若要揭示人类的成就和主要能源及不断演化的原动力之间的长期关系,能量的时代特征和转型过程可能是最佳角度。使用这种方法必须避免僵化的分期,而且必须认识到,关于特定时期的概括必须考虑到关键基础过程的开始与进度的差异;近期最好的例子也许是1990年以后中国异常迅速的发展,它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取得了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花费三代人的时间才能取得的成就。还有许多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特质推动和塑造了这种复杂的变化。


特定能量时代最明显的一致性表现在能量的提取、转换和输送有关的活动中。在现代地球文明中,这些共性已经成为绝对的特征:相同的能源和相同的原动力现在通过相同的流程和机器在全球范围内被管理、提取和转换,其中绝大多数通常由少数几个主导整个行业的全球公司生产或部署。


斯米尔还认为新能源与新原动力的采用和普及一直是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根本物理因素,几乎改变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我们,但节奏已在加快。史前社会能量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更好的工具、对火的掌握、更好的狩猎策略,其过程非常缓慢,延续了数万年。之后,固定耕作活动得到了采用和强化,这一过程又持续了数千年。它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阶级分层、职业专业化和初期的城市化。化石燃料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带来的现代高耗能社会是这种变化的缩影,它使人们普遍痴迷于持续创新的需要。



书名:《金融的本质》

作者: 本·伯南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齐鲁骏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在2021年后疫情阶段的全球通胀背景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比以往更加牵动着市场表现,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退出也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本·伯南克2020年4月在《美国经济评论》(DOI: 10.1257/aer.110.4.943)上以“货币政策新工具”为主题,对美联储金融危机前后所采用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和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两项非常规货币政策进行了分析论述,表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未来的调整空间。


此次向各位读者推荐的则是本·伯南克《金融的本质》一书,帮助我们了解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部门所承担的经济增长(通胀、就业)与金融稳定(最后贷款人)两大职责角色,并且以联储主席的视角去回顾金融危机期间的行动,在理解金融危机本身和美联储决策目标两方面都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初稿是来自伯南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所做的四次课程教学,因此在缜密的数据分析和经济逻辑基础上,伯南克将复杂的决策问题以直白方式进行论述,各位读者在国内网络公开课平台上也可进行观看并和本书一起同步进行学习。


全书一共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从央行权责的设立到金本位的取消,以及大萧条对美联储的第一次挑战;第二部分题为“二战”后的美联储。核心内容就是对通胀的研究与管理,时任主席保罗·沃尔克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成本,快速将通胀率降低到3%,并且为美国之后近20年的“大缓和”时期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就重点回顾了美联储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反应,在前所未用的冲击面前,美联储秉持“白芝浩原则”快速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避免恐慌蔓延;第四部分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之后为帮助经济复苏所采用的各类货币政策和监管措施,与我们前述QE与前瞻指引内容相互验证。


在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前,本·伯南克一直长期进行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深度研究,并持续关注于“大萧条”主题进行研究成果的沉淀。假如2008年时任主席并非对“大萧条”有如此了解,那么金融危机的应对与结果或许将是另外一种可能。而本书或许正是美联储与伯南克政策思想与金融理解的最好学习窗口,值得我们从中汲取所需,举一反三。


相关阅读:


驾驭周期vs穿越周期:疯狂时期的投资丨财富书单⑦


债务与魔鬼:凝结在利率中的金融霸权 | 财富书单⑥


“创新魔咒”:新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丨财富书单⑤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起落 | 财富书单④


为什么金融资本对创新如此重要 | 财富书单③


如何跟随美联储投资丨财富书单②


如何理解美联储、黄金和美元丨财富书单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