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市汤鹏乡伊头村南瓜、蜗牛、百果园产业基地。
南瓜装在装满南瓜的汽车里。
红网时刻 通讯员 钱辉 记者 蒋楠 衡阳报道
七月,阳光如火,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绕行。记者冒着烈日,来到长宁市汤鹏乡一头村。吸引他目光的是青山绿水蓝天的美景。道路两旁的土地上布满了绿色的波浪,金黄色的南瓜藏在绿叶之中。10多位村民忙着采摘、搬运瓜类、装车、运输,一派热闹欢乐的丰收景象。
“这是我们村种的蜜南瓜。口感细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它可以延缓衰老,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村支部书记谢发福介绍。
伊头村位于汤鹏乡东南部。现有村民小组25个,466户,1668人,党员66人。水田1647亩,旱地377亩,林地7611亩。长期以来,水稻种植一直是该村的主要问题,但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土地逐年大规模撂荒。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为了帮助群众找到稳定的增收途径,去年,伊头村两委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结合当地实际,终于找到了党建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增收的好办法。经村民大会批准,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引进外来企业和能人回乡投资兴办产业,构建了“村级合作农业专业合作平台公司”的合作模式,发展了种养产业,带动了村民致富。
“今年通过耕地撂荒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我们统一流转了村里2000多亩撂荒地,然后租给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目前,我们已成功建成400亩南瓜和100亩茭白。600亩湘莲和500亩螺蛳,以及蔬菜、百果园等基地。”谢发福介绍。
“你在这些山上看到的南瓜是我今年种的,一共种了200多亩。”伊头村米本南瓜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谢凡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是附近有名的粮食种植者。今年两个村委会下大力气治理耕地撂荒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他种了南瓜。
“当时村里让我们种南瓜,大家都抵制,因为南瓜太普通了。最不能接受的是让我们种在这片荒废多年的土地上,让我们的心更加深不见底!”谈起今年的南瓜种植经历,这位晒得黝黑的95岁小伙子憨厚地笑着说。后来,在村干部的思想工作下,谢翻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租的200多亩地种植蜜南瓜。现在他已经进入采摘期,正在组织工人采摘。虽然他每天都很忙很累,但他的心仍然很开心。
农业发展不仅要“种”,更要“卖”“赚”,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今年的南瓜种植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牵头的。与传统作物相比,它具有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产量高的优点。而政府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营销等一系列“保姆式”服务。我很有信心。”谢发福笑着说,前期,为了让南瓜项目在村里种植,村两委挑选了3家合作社作为种植户试点,并通过思想工作、宣传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购买农业保险等措施,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据他介绍,他们种植的南瓜叫特优蜜本南瓜,是一种品质优良、口感香甜的上等南瓜
>在常宁市万发生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的南瓜基地里,工人们也正顶着烈日忙碌着,割的割、挑的挑、装的装车,即使汗流浃背,也难掩务工群众的喜悦之情。“从土地平整、种植、采摘,我一直都在基地打工,不但领到了工资还学到了技术,明年打算把家里的土地拿来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南瓜。”正在基地务工的脱贫户管志英如是说。
“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就必须发展产业,而产业又必须依靠土地,那我们就要盘活土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从目前南瓜种植情况来看,成效非常明显,满意度也高,已经有好几户村民预约明年也加入南瓜种植行列。”谢发富说,目前,村两委正同种植户探索南瓜收完后期再种什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将原有干涸荒废的水塘修整起来,为来年南瓜种植灌溉提供充足水源。
如今,易头村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已初见雏形,当地群众从中也吮吸到了农村产业革命带来的福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