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典型的张江南,背着电脑包,技术控,每天坐地铁上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从上海伊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向外望去,张江科学城的慧智湖波光粼粼。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告诉记者,在浦东,与朋友一起开创的人工智能公司已经蓬勃发展;在这里,他也获得了爱情,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浦东成了他人生中的“福地”。
描述:马。新民晚报记者孙摄(下同)
从4人到400人
四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信息学硕士学位的马辞去了国外的工作,和哥哥——一起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张绍典从纽约回国创业。4人公司白手起家,目前公司员工近400人,已获得第五轮融资,实现融资金额约5.5亿,成为快速成长的“独角兽”企业。公司的目标是精准利用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水平,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记者在公司看到,今天的公司很受欢迎,每个会议室的名字都是世界级医院。“当我们选择回国时,我们曾经去过几个地方。浦东张江的最终选择是必然的,也是必然的。”1991年出生的马说,她在张江遇到一个负责招商的复旦师妹,就开着车在园区转了转,介绍这里创业扶持力度大,房租低,女生素质高。“这两点触动了我,因为我只是没有足够的风险投资,而且还是单身。”
让他们更看重的是,在张江这个高科技资源聚集的高地,很容易找到企业需要的科技人才。最后,公司决定落户浦东张江。之后,张江科学城加紧建设,向着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大步迈进,也让企业感到“踩对了地方”。
于是,从月租4000元的《天之骄子》孵化器开始,伊森开启了IT男的创业之路。
描述:伊森医疗从4人发展到现在的近400人
从技术到实践
“对于张江南来说,他经常投入技术,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完美的程序。”然而,这一技术的应用在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空白,要将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救助,实现技术拥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想是充实的,现实是骨感的。与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经历相似,白手起家的伊森团队白手起家,经历了一段艰苦创业的时期。然而,我们的朋友雄心勃勃,抓住发展机遇,希望将世界先进的人工智能带入国内医院,并将其应用于医疗场景,提高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研发技术不容易,敲三甲医院的门更难。“一开始,我们每天都蹲在大医院门诊门口,争分夺秒地抢占医生从门诊到办公室的空档,宣传我们的AI理念。”马开玩笑说,和医药代表不同,他们的区别是拿着电脑,有机会就打开,用大数据和技术“推销”自己的创业理念。
最后,一些医生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当问题变得棘手时,他们找到了将技术应用于医院的机会。过去,医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单干”。通过为医生创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伊森一天24小时收集病人数据并实时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指标,立即向医生发送警告弹出窗口和短信,将医生从大量重复低效的流程中解放出来,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降低了医疗事故风险,最终使患者受益。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国内数百家三甲医院。
描述:马(左二)和他的朋友头脑风暴
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浦东发展的“快车道”上,马的工作和生活因为这片热土而发生了变化。他透露,在创业初期,有记者想报道公司,但被他拒绝了三四次,后来经过复旦姐姐的再三劝说才勉强同意。没想到,他第一次见面就一见钟情,现在她成了他的妻子。这位女记者也在新民晚报工作,他成为了《晚报》的“女婿”,成就了一个“文科女”和“理科男”的故事。
在浦东,像伊森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越来越多,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浦东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IBM、微软人工智能实验室、平投格、移动大数据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已齐聚张江。张江人工智能岛也入选上海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
首席记者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