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巴中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论文

图:南江县朱功乡白坪村村民在村图书馆阅读本报记者傅

我们的记者李君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建设工程。《巴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未来几年,我市将以文化为主线,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基石,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弘扬真善美,提振精神风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辐射乡村文明新气象,谱写农村文化发展新篇章。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1推进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到2022年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实现城市文化戏曲进农村制度化、常态化

2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办好泛地域巴文化艺术节,为“颜故里”文化打好新名片

3 .开展乡村品牌文化活动建设。到2022年底,各区县将打造5个以上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4 .依托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产品、企业和基地

关键词: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建设

均等化意味着城乡居民可以共享改革成果。乡村振兴中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规划》从五个方面安排部署。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提高设施布局、用地、建设规模、设计建设等要求和标准,完善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功能配置。整合宣传文化、党员远程教育、农民夜校、应急广播、科技普及、卫生计生、法制教育等设施资源,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重点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贫困人口和贫困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推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传播数字化,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广播影视等线上服务,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图书馆工程”、“户用通”工程、农村应急广播“村环”工程、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等项目。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搭建志愿服务与公共需求之间的供需平台,在县乡设立三级文化志愿者协会,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市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市文化戏曲进农村制度化、常态化,50%以上的文化馆具备数字文化管理能力。

关键词:保护,传承,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优秀的乡村文化遗产是留住乡愁记忆的最佳“活化石”,风俗、礼仪、建筑都是散落在各个角落、承载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优秀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规划》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脉、传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为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规划》提出六大行动。一是开展精品文学作品创作,推动实施创作一首歌、一部剧、一幅画、一个故事、一部文学作品、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的“六个一”工程,支持创作一批精品文学作品,支持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技能传承人。二是继承和发展燕文化,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保护性强、富有活力的中华(巴中)文化名镇。三是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展示,巴人传统农耕文化的充分挖掘与弘扬,农业文化遗产的弘扬。四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开展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加强文物抢救、保护和展示。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设立传统工艺提升点,提升传统技艺

水平,促进非遗与创意设计融合发展,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六是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利用传统民俗节日,打造一批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记忆馆,加强乡土文化传播。


关键词:“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就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规划》提出实施“文化+”战略,扶持一批创新力竞争力强的文旅和文创企业,塑造具有浓郁巴中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打造一批集农业文化创意、生态饮食体验、特色食材交易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


如何把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产业?上述相关负责人说,首先,要挖掘转化文化资源。我市将深入挖掘、创造性转化米仓古道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同时,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还要提高文化产业服务供给,挖掘培养乡村本土文化人才。


另外,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我市将以巴人文化、红色文化、晏阳初文化、民俗文化等为核心支撑,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推动农业农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乡村文创产品推广。未来几年,我市乡村文创产品将以晏阳初文化、巴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重点,支持开发农村特色创意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同时推进农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围绕乡村农事活动、节庆以及民俗题材等加快培育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