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2020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碳中和,通过实现社会的绿色发展,推动行业的环保生产,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所接受,并纳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目标中。
根据中国的对外承诺,碳中和的目标将在2060年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碳交易和碳市场跃入人们的视野。那么,碳交易是一个好生意吗?
做一名悠然自得的“卖碳翁”需要几步?
随着丁真在网上的火,人们自然关注理塘县。高原上的阳光和草原很容易把人和喧嚣分开,羡慕和向往成为追随者们共同的心。
飞猪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理塘所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热门景区稻城亚丁、木格措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50%,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55%。
再者,我们看到很多类似的评论,“我真的希望当地保持现在的样子,不要发展旅游业。如果发展起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原始美”等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的是,只有7.4万常住人口的乐土理塘,直到今年才摆脱贫困。
(理塘对游客的吸引力之一就是远离喧嚣,炎热带来的发展可能会破坏游客这种纯天然的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希望美丽的环境可以永远保持下去,这没有错。也符合我们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如何让自然风光不被打扰,同时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摆脱贫困,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平衡这碗水”无疑是最应该遵循的原则。
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在2018年发布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其中提到,生态扶贫可以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通过生态公益岗位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收入等方式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是指在创新方面探索碳交易的补偿模式。
(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7月,福泉市陆平镇祥坪村入选“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服务平台”试点,46户贫困户成为“碳卖家”。柳杉生长在山上,但没有被砍伐出售,每株每年也有3元收入。
同样,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林场于2018年8月完成了第一笔造林碳汇交易3.68万吨,标志着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建立了新的生态融资机制。
据了解,塞罕坝林场首批森林碳汇项目已纳入30年,期间预计净碳汇将超过470万吨。根据碳汇交易的市场情况和价格趋势,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可为林场带来1亿元以上的收入。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政策项目硕士张俊杰认为,着眼于欠发达地区短期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考虑碳减排的共生效益,是围绕2030年和2060年两个目标的解决方案。
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从个人角度来看,实现碳中和生活并没有那么难。据公开报道,中国人均碳消费量为每年6720公斤。转化后,每人种植30多棵树就能实现碳中和。如果按照上述贵州柳杉计算,每年碳排放中和支出约100元。
(做好垃圾分类是als
盘 老企业找到新出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因其市场化而形式灵活,由于企业的减排成本各异,因而可以通过配额交易获得碳减排成本最优化——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超量完成目标,并将多出来的配额出售赚取利润;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通过交易购买配额完成减排义务,降低了其减排成本。
论及减排成本高,高耗能的能源企业首当其冲。据国家能源集团碳市场负责人肖建平表示,“集团的火电企业在全国碳市场支付的费用目前难以准确计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加快降低排放强度,未来支付的费用将越来越多。碳市场给火电企业带来了减排压力,再加上新能源抵消机制的出台,将大大促进我们新能源装机的增长,助推集团低碳转型。”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对于参与企业而言,降低碳排放成本、实现碳资产价值最大化,打好算盘算好账,这门交易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新业务拓展。
客观来说,对于传统能源企业、制造业企业来说,仅仅是完成碳盘查就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而真正落实碳中和,从工艺、设备到产品、技术都实现性价比最合适的减排,无疑是对公司经营的一大压力。
而对短期内不可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超出排放配额部分还需要购置排放量,或许会进一步突出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
然而,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很多制造业、能源行业在当前的发展和竞争过程中往往面临的是一片红海。对于企业来说,接纳碳中和这样的新业务板块,显然更有利于延长自身的成长和平稳阶段生命周期,避免衰退期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停滞。
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轻资产的属性使得自身实现碳中和目标比较容易,这也是苹果、微软等企业积极主动投入碳中和事业的部分原因,谷歌甚至在今年9月就宣布已经偿还1998年公司创立以来全部历史碳足迹。
社会将是碳交易最大的赢家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9月25日在发布会上透露,中国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通过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约18.2%和48.1%,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初步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另一方面,2018年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509万公顷和51.04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在12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生态环境部将通过制定实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系统部署,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辩证看待复杂的气候问题,在发展中有不少可以把握的内外机遇。一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面对等不得的气候问题,必须要行动起来,另一方面,中国终究是要在价值链中往上走,发展高附加值、低碳、低环境影响的产业。发展碳交易,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在困难之下,同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新机遇。综合效益来看,社会无疑是碳排放交易最大的赢家。(【财经翻译官】于杨/文)
【纠错】【责任编辑: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