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檀扒爷
这两天,上海一个土著同事居住的老小区被修缮或重建。当他谈到各种细节时,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两年老小区的改造特别轰轰烈烈,隔一段时间就能上新闻,让老小区这个“稀缺”物种再次获得人气。
如今,许多人把建了十多年的社区称为老社区。的确,从结构和外观来看,过去几年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很大的不同。说他们老了没问题。
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90年左右建成的“30岁老干部”,是真正位置好但又老旧破碎的老社区。
为什么要说这批古董?因为我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古董里,30年了,苦中作乐。
老小区 舒服啊
我的家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小镇上。我记得当我搬进现在的家时,大约是1996年。我才上小学四年级,那个时候的“老社区”一点都不老。
当时商品房有一个优势,就是因为开发商在盖楼还没有能力买地卖房,城市规划也没有能力扩张,能买的房子基本都建在市区,即使不在中心,周边设施也很齐全。
le="letter-spacing: 1px;">比如我亲戚家,房龄恐怕比我家还要大上许多,也不在市中心,甚至还靠着座小山,但是周边配置一应俱全,有学校,有菜场,有一堆餐馆和商场,生活的便利性极高。我家处在市中心的位置,就在老市政府边上,街对面就是市图书馆,周边还有军区宾馆、各类饭店、法院、三甲医院、体育场、商业区,甚至还有个影剧院,小区里还有个很好的幼儿园,可以说,该有的,一个不差,甚至比你想的还要多。

这种是30年高龄的房子独有的“优势”,零几年房子虽然新上一些,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高楼,但可惜的是,那会儿拆迁还没兴起,开发商能拿的地,都在城市的外围,偏郊区。
地便宜嘛,有几处地还建起了当时特别时髦的别墅区,记得后来零几年去同学家的独栋别墅玩,发现他那个房子的价格,也并没有涨起来多少,真的是吃了地段的亏,周边出了一个所当地比较好的中学外,啥都没有(字面意义,真的是什么都没建,想去买个东西得开车几十分钟)。
那这就是老小区的最大优势了,地理位置真的是无可挑剔,即便现在市中心350米的地标建起来了,在区位的优势上,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当然,这是撇去学区房这一点来说的,不管怎么样,地标后边全市最好的小学,可是专门在自己和地标之间修了条路,来了个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直通福利。
原来的市政府搬迁了,留下了老市政府的空壳在那儿,不过好在规划还算到位,这么大个地儿全都给重建了一波,且积极招租,硬是给整出了一个产业园,全都是写金融和创新科技的玩意儿,门口车停得最好的是银行,门口总摆着花篮的是券商,标语写的特上进的是无人机公司,复古建筑的中心还是个巨大的公园,可以说是非常多元化的体验了。

可以这么说,这样一个老小区,四通八达,这一优势居然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了出来。
这与后来零几年甚至是10年前后建设的小区相比,都是强项,后者这块儿太吃瘪,小城市高架建得迟,这些小区都给建在所谓的“未来会有巨大规划建设”的当时还是郊区的区块上,出门靠公交也救不了,只能开车,车,成了刚需。
除去这一点,老小区还有个优势,就是住房面积大了。
房产证上给你写个90平,等你拿到手,嘿!量了一下居然变成了100平!
为啥?
那会儿都是5-7层的小高层,一个楼道上去一层就两户,也没个电梯啥的,公摊面积小,地也没现在这么寸土寸金,所以实际得房面积要比现在的房子大上许多。

老小区 难受啊
上边净说好话了,把老小区的生活描绘得非常安逸,舒服。
这也是句实话,但是现在生活需求和以前还是有区别的,老小区的配套很明显是跟不上节奏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停车位。
注意了,我就只说了停车位,都不提一些新建小区所持有的停车库甚至地下车库了,那种是不可能的。
老小区建成时,咱们国家汽车并不普及,能买上的家庭少之又少,用得最多的,还是自行车,所以那会儿给你配的所谓车库,其实就是自行车车库,现在一看,其实就给充当储藏室了。
小区的地就这么大,变出个停车场那是极其不现实的,但是住户的需求是在进化的,车这么便宜,几乎每家一台了,你总得有地方停吧?小区能做的,也就是在现有的空地上,画出些车位来,然后想用的交个车位费,但是不保证一定停的到,毕竟人的素质那是参差不齐的。

就为这个事情,小区里不知道闹过多少矛盾,就连我,都和楼下的流氓茶社老板打过一架,把民警招来了,才算有个说法。
说到民警,你发现自己车位被人占了,物业肯帮忙那最好,那些个师傅都和各个车主比较熟络,给包烟,好说话,但是他们不在的话,那就直接110吧,别总觉得大事才110,小事其实也可以,他们会帮你催那为车主,催到他挪开为止。
这里还没提电动汽车的问题,那是要装充电桩的......
其次想说说的就是老小区的物业,这个和现在的小区是完全没得比了,不要和那些高端小区24小时站岗那种比了,就是比隔壁创业园的保安,也是远远不及。
归根结底,是可能连个正规的物业公司也没有,仅仅是居委会招来的几位退休师傅,闲着没事儿过来混混日子,说是物业,那可能有点抬举了。
既然说到物业,我就说说自己家的经历,我们这栋楼,七楼那户人家,一早不住了,但是房子还是人家的,搬走前他们把水管给改了个道儿,导致下雨天原本不会冲到我家厨房顶棚的水,全都冲了进来。
外边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好一场瓢泼大雨,转眼一看,好咯,家里也发大水。
这事儿后来找了所谓的物业,没啥用,人找不着,再联系居委会,折腾来折腾去,才算是找着人,麻烦人又回来改了水管,才算了事,尽管现在还是有问题,真的是苦不堪言。
这就是没有完善物业的结果,关键时候,人都找不到,机制不健全。

最后再来说说,老小区房子的价值问题。
这个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手上这么一套房子,能值几个钱?
就我家这个,面临的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有价无市。
这个有价也不是什么高价,但尽管如此,它也没有市场,为啥呢?因为没有拆迁计划。
回想十多年前说是有个台商要来买这块地然后拆迁,那会儿这房子的市价还是很可以的,没办法,那会儿拆二代的威名刚刚建立起来,还有大把机会当这个拆二代,只要有人来拆。
其次是现在人大多数都买车了,几十万是车,几万也是车,都在开,那这种情况下,老小区的停车位显然是不够用的,这大大限制了老小区的实用性,而这种实用性,恰恰是大多数老旧小区改造无法完成的,他们顶多给你整个电梯,弄点绿化,把本来就很乱的线,弄得更乱一些。
这也是为啥前阵子找评估机构来看这房子还值点钱吗?得到的回复其实就是不怎么值钱,而且很难卖。
这就是老小区,或者说更确切点,30岁老干部的居住感受,方便是真方便,可惜没占着好学区,也没啥增值的点,但就是住着舒服。
各位有意向入手老小区的,先看仔细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