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绵阳七中2020招生 绵阳开公司扶持政策

作者:郑融

图片:绵阳高考镜头,摄影:红菱

在教育面前,钱还真不是万能的

期间,社会上最热的话题是《2020四川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这是四川教育招生考试的一次重大改革,虎眼简称“新招考改革”。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强则国家强,任何高度文明发达的现代国家首先是教育强国。

同样,一个家庭和教育也承载着未来的趋势。多少老百姓可以不买房,可以不吃肉,甚至砸锅卖铁,也会竭尽所能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接受好一点的教育,让他能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有每年10万以上的求学大军到绵阳的景象。

其实,从古至今,“万物皆下品,唯读书高”,以及“学问好,便是官”,改变人生最大的希望就是教育。

另一方面,普通人渴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但结果并不乐观。很多地方硬件设施都上来了,但是学生还是少,老师也不够。优秀的教师总是要跑到教育发达的地方和教育强市去。人往高处走,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也有人说,农村教师的待遇可以提高。然而,在任何行业,产出与投入都不成正比,无法长久。

再说了,钱不是万能的!

绵阳实验小学有个教师讲,有多少学校挖他,给出的银子比实验小学高得多,但他就是不愿意去。他觉得在实验小学有面子。

同样,在绵中、东辰、南山等学校的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这叫校荣我兴!

“新招改”有点像“劫富济贫”?

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四川在全国部分地区也发布了类似的通知,四川各市州也发布了类似的通知。核心内容是公民招收同等学力,不考试招生,初中初摇号,不复课,不招生。

几喜几悲。

确切地说,教育强的地方,学校、家长、学生都有点担心;教育差的地方的优秀学生和家长也有点担心;只有穷学校,闲老师,闲学生才幸福。有人说有点劫富济贫的感觉。

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在教育公平上已经做了很大的探索,所有的核心都是剑的“掐尖”行为。不值得太担心。

比如同等招考免试的公民入学,对民办学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私立学校有效,家长有钱,这篇文章就不管用了。公立学校要想真正有春天,还是要靠效果。

在这方面,绵阳做得更好。实验小学、成绵路小学、富乐实验小学等公办小学;绵阳七中、富乐实验等初中;不用说,钟勉、南山甚至后起之秀的实验高中都可以和私立学校竞争,有的甚至还略有优势。

但是学生和家长必须提前考虑

好到底上哪一所学校,只有一次机会!


不办复读班,并不代表不招复读生。我考不好,重来,没考上理想的大学,重来!这个有错吗?


上世纪80年代,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农家子弟,“脱农皮”的最大的捷径就是上中师中专。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当时对报考年龄、应往届的录取分都有不同的设定。于是家长就想方设法把孩子的年龄改小,本来该中考的学生,没有相当的把握,都不敢去中考,翻来覆去读初一、初二,年纪弄得老大还在初中阶段苦读,白白耗费青春!


如果限制招复读生,会不会出现不少学生重复读高一、高二、高三却不敢去高考的现象?这个问题,相关部门不可能不考虑到。我想家长和学生也不必过度焦虑。




有一种痛斥“掐尖”,其实在为自己的不行找理由

再说跨界招生。这是这么多年来,教学质量差的地方最不满意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就是跨界招生,特别是高中教育最强烈。


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地方是在拿这个为自己的不行找理由。人人都反感掐尖,但也必须搞明白:是人家掐尖在前,还是人家出了成绩在前?如果教育出不了成绩,能掐到尖吗?不信,倒过来,你掐一下成都、绵阳的尖试试?


掐尖,岂止是教育界独有?全国各地的人才大战,一线城市在掐二线城市的尖。穷国家的精英人士加入富国家的国籍,这也是掐尖。大公司开高薪吸引了小公司的人才,还是在掐尖。


这种掐尖,有人反对吗?反对也无效。只有自己比别人干得更好,才能从根本上抵制掐尖。


“通知”上明确规定不准“跨界招生”,只是从主观上切断教育强的地方掐教育弱的地方的尖。比如,你成都绵阳干得好,就不能跑到其他市州的地盘上去招生。


就像卖房子,A楼盘跑到B楼盘的售楼部去揽客了,这显然不对。但客户在B楼盘没看中自己想要的房子,跑到A楼盘去下了单,这算是“跨界”吗?显然不是。


同样,有外地的家长说:我的娃娃在本地读,可能只能上专科,到绵阳去,上本科没问题;我的女儿在本地读,只能上一般大学,到绵阳去读,考个985、211没问题,你说我如何选择?


这样的话,你能怪绵阳在掐尖?


我想,任何人都没有阻止别人接受优质教育,和寻找优质教育改变命运的权利。政策上也不可能这样做。所以,外地学生仍不可过度焦虑。




211、985,清华北大,是看成绩还是看摇号?

最大的争议和焦虑是小升初摇号。


有人说,如果想读哪所学校,不是看成绩,而是看摇号,学校还会注重教学质量吗?老师还会用心教,学生还会用心读书吗?所有的211、985,乃至清华北大,会不会通过摇号来招生?


但目前只是通知,这一条还没有细化,也没有进入实操阶段。


虎眼相信,任何改革,目的都是为了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删繁从简,管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人性,越来越符合事物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任何改革,也会有利有弊,只有利大于弊,新的政策才可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和推行。


这次教改,在细化和实操前,有各种争论,都是很正常也有必要的。因为它与个人命运、家庭命运、国家命运都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绵阳教育的崛起,我们只有把孩子送到北上广

既然目标是明了的,为了把祖国的教育事业办得更好。那么,虎眼的个人看法就是——


1、公民同招、免试入学、不办复读班、不跨界招生是铁板钉钉的了。这是主管部门的态度,教育必须公平。“普通高中招生只能以中考成绩为依据。坚决制止中小学校以任何形式自主组织入学考试包括面试,坚决制止掐尖招生和与社会培训机构挂钩招生。”这一条宣布自主招生告别历史舞台,也切断了个别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利益勾连,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所以特别深入人心。


2、教育公平不能搞狭隘的平均主义。特别是教学质量差的地方千万不要指望“新招改”来救你。政策不养懒人,也不可能打压先进,只是给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你若还是竞争不过,本以为该到你那个学校读书的学生,人家仍然要往绵阳跑,怨谁呢?


3、国家允许民办教育,任何学生想读民办学校的路就不会关上,这也是满足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核心还是:公民同招。


4、至于摇号,虽然没有细化,我想,即使推行了,对于学校来讲,你摇到某个优生该到你的学校读,但你这个学校入不了学生和家长的法眼,人家要跑到更好的学校读,只要不是其他学校主动来勾引的,你也没办法。




5、这是绵阳以外的家长最关注也是最忧虑的一条。既然没有人能阻止你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那么你的娃娃到绵阳求学的路就没有关上,也不可能关上。


比如,“具有就读地连续三年初中学籍的毕业生以及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和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和招生录取”就值得外地家长好好研究。


大不了,娃娃要读书了,提前到绵阳来找份事做,买个房子就行了。


这些年,绵阳的招商引资势头火爆,就业岗位那么多,而且社消零总额连续22年高居四川二级城市第一,消费市场大,就不愁找不到事做。许多外地人就是为了把子女送到绵阳读书,最终成了新绵阳人。


或许有人说,这成本摊大了,为了把娃娃送到绵阳来读书,还要专门买套房子。但是,有谁在绵阳买房子买亏了的?几年下来,娃娃上了好大学不说,房子升值赚的钱,还远远超过你娃娃在绵阳读书所有的开销。换句话说,你的娃娃到绵阳读书,不但上了好大学,还帮到你赚了钱。


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唯一的出路。绵阳教育能也今天,也是苦出来的,干出来的。90年代到00年代初,绵阳教育十年磨一剑,才一飞冲天,到如今已是19连冠。正因为有了当初把差生教成了优生,才有后来的把优生教得更优。




有外地家长说,有了绵阳教育的崛起,才改变了多少四川娃娃的命运,要不然,还得把娃娃送到北上广,那岂是一般家庭做得到的?绵阳教育,让许多北上广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绵阳来,这是绵阳乃至四川的骄傲,有什么值得打压和妖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