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熟悉TSMC。但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打压华为,导致TSMC多次被媒体推到风口浪尖。那么TSMC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整个芯片制造过程分为设计阶段、代工阶段和封装测试阶段。众所周知,当今的半导体制造商根据其不同的角色分为几类:
一个是IDM(集成设计与制造),简单来说就是设计、OEM、封装测试的一站式服务。这类公司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TI)和三星等公司;
另一个叫Fabless (Fabless Factory Designer),只负责设计,不具备制造和包装的能力。还有更多这样的公司,比如海思、高通、展讯、MTK等等
第三类是Foundry,负责芯片的代工生产。这类公司的代表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角TSMC
我们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一家公司TSMC,独自将整个芯片产业模式改写到了现在,TSMC是如何从一开始不被看好的小公司走到现在,甚至超越英特尔、三星等巨头,成为芯片产业不可或缺的霸主,成功完成对屌丝的反击?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TSMC的前世
说到TSMC,我们必须从他的创始人张忠谋说起。张忠谋于1931年7月10日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
曾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9年,18岁的张忠谋去美国留学,进入哈佛大学
他是学校1000多名新生中唯一的中国人,然后在1950年,张忠谋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放弃了学业
他继续学习机械工程,1954年成功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又去斯坦福学习,成功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这种工程背景和中国标准的学历不禁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别说70年前了。但在这里见到你似乎很奇怪。一般来说,机械工程的就业方向通常是像飞机、汽车制造这样的机械制造公司。比如我现在从事自动驾驶行业,对口专业是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的微电子专业,属于机械工程和半导体,有很大的不同。那为什么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张忠谋后来成为了台湾省半导体之父呢?
让我们继续寻找
张忠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1955年。24岁那年,他一毕业就收到了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其中之一就是美国汽车巨头福特。然而,由于一个巧合,他和福特的HR并没有谈薪资。根据张忠谋自己的回忆,当时双方的差价只有一美元。然而,固执的张忠谋最终放弃了福特,选择了半导体公司西尔瓦尼亚。他踏入半导体行业,创造了自己的传奇。
-size:15px;">张忠谋继承了工科学霸所有的优点,虽然专业并不对口,但学东西超快,并能举一反三,迅速就掌握了半导体行业的专业技能,几年之后就加入了另一家半导体公司,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TI德州仪器。在德仪,张忠谋真正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在世界科技浪潮冲击下的美国力量,“创新、发现、勇敢、激情和不知疲倦”,种种词汇交织在一起,是不是很像当今的中国,不过现在则有了一个新的名词来诠释,叫做“狼性文化”。没错,那个年代是造就“英雄”的时代。
刚入公司不久,张忠谋就结识了一位好基友,此人就是后来改变世界半导体行业的大人物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与他一同发明的集成电路的另一位大神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此后则带着它的一位小弟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对,没错,就是那个发明“摩尔定律”的摩尔,他们一起创立了一家公司,这就是之后与张忠谋成为一生对手的英特尔。
此后,张忠谋在德州仪器一待就是20多年,期间先后就任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
成为德仪的第三号人物,并掌管全球6万名员工的一半,成为在美国大公司中职位最高的华人
在那个时代的科技业里,绝对称得上是华人之光,那一年他41岁,此后,Morris Chang的名字
在半导体行业逐渐家喻户晓起来,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名在后来芯片行业叱姹风云的华人也加入到德仪,他的名字叫做张汝京,并在2000年4月,在中国上海的张江创办了中芯国际,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成绩也许可以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了,但对于张忠谋来说,好戏还在后面。
1987年,张忠谋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在受邀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后,他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芯片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这就是台积电,在56岁的高龄,张忠谋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而1987年,真的是无比神奇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三个男人的决定,奠定了30后科技行业的一场重大变局。这一年,在美国华盛顿DC,特朗普同学第一次踏入白宫的殿堂,以商人身份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接待,1946年出生的他,那一年41岁,年轻的特朗普对这个在70岁高龄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崇拜不已,并将其当成自己的偶像,自那次白宫之行后,这个疯狂的商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竞选美国总统,入主白宫。而更为神奇的是在自己70岁的那年(2016)他真的做到了;
同样是这一年,在中国的一家国企里,一个43岁的男人因为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损失200万,在1987年的中国,内地平均月工资不足100元人民币的时代,200万近乎天文数字,所以这个男人当仁不让成为背锅侠,丢掉了饭碗,不但如此,因为此事妻子又与之离婚,在多重打击之下进入到了中年危机,但这个男人并没有就此落魄,在筹措了2万多块人民币后,在深圳一间老旧的居民楼里,创建了一家以代理香港公司生产的交换机为主业的公司 -- 华为。
这个男人就是任正非。
就这样,在1987年这个神奇年度,41岁的特朗、43岁的任正非、56岁的张忠谋,一同开启了他们精彩纷呈的下半生,并在30年后的中美大博弈背景之下,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主角。
好,回到台积电,现在很多人回顾台积电的成功;往往会将重点放在张忠谋的铁腕治军,代工模式选择的正确以及持续不断高额的研发投入等等,没错,这些都是台积电成功的充分条件,但今天我想补充的一点就是那个年代大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暂时将格局放大,来到那个80年代,看一下那时的国际格局,刚才提到的1987年,美国正在制裁东芝,跟现在华为的待遇似乎有点像,没错,当时,世界霸主美国的主要对手有两个:一个是苏联,另一个则是日本。这两个国家分别在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对美国开启了挑战。而美国对付他们的方法想必大家现在也知道,一个是通过宣传,另一个则是金融。美国分别在1985年逼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利用金融手段将其击溃,而后又在1991年,通过多年的舆论宣传战,使得苏联帝国从内部土崩瓦解。自此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就在它对付两个主要挑战者之际,也刚好给了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正是因为这个“小”字帮到了他们。他们的人口总数都远小于1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对美国霸主不仅构不成威胁,反而全都依附于美国成为其忠实的附庸,进而形成了美国可以支配一切附庸们得以独占若干高端实业,享受经济高速成长带来的高于亚洲其他地方的生活水准,这样一个既有“国际秩序”。所以四小龙对美国不但不是挑战,反而成为补充和加强。而美国则得以通过对它们顶尖企业的入股,如三星、台积电等,一方面是可控,另一方面还可达到利用“聪明、忠诚和勤奋”的亚洲人为其赚钱的目的。所以,综上所述,台积电能够得以发展,跟当时大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至于台积电的股权结构和对华为的影响,我们稍后再讲,我们先来把台积电的发展历程说完。
台积电从成立之初,就走了一条跟之前所有芯片公司不同的道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三个概念
IDM、Fabless和Foundry,后面两个类别也正是由于台积电的出现而诞生,当时,全世界看得见的半导体公司,走的都是芯片设计+制造+封测(IDM),一脚踢什么都干的路子,其设计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制造则需要强大资金后盾,这种一条龙服务,把半导体搞成了一个金钱与创意双密集持续被巨头垄断的高门槛行业,一般玩家根本泼不进水,所以,要是有一家能替业者保护好商业秘密,又不会抢“创意”、抢生意,专门做代工,那该有多好啊。无数艰难求存的芯片设计公司们都在这么想,张忠谋也是这么想的,而不同的是,他决定让自己成为那个专门搞制造的人,张忠谋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专业芯片代工,即Foundry,也正是因为台积电执着于代工的钻研,越来越多无力搞制造的芯片设计公司,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将出来,因为有人专门做代工,降低了门槛,自己则专注于芯片设计就可以了,众星拱月地推动整个行业大踏步地向前走,也源源不断地给台积电输送订单,进而让设计与制造达到双赢。著名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也盛赞:“张忠谋不是创办了一个企业,而是创造了两个产业”,自此就形成了如高通与台积电这种“Fabless(设计)+ Foundry(代工)”的合作典范,此后台积电开始了高歌猛进的发展,连连成为台湾最赚钱的公司,进而一度成为全球最赚钱,也是市值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而在台积电成为全球芯片代工巨无霸的同时,张忠谋一直也在谋求布局中国大陆的机会,2016年3月台积电与南京市政府签订了设立一座12寸晶圆厂及服务中心的投资协议,并于6月正式破土动工,张忠谋亲自出席,他表示台积电要将“开放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导入大陆,对大陆半导体产业助上一臂之力。时间到了2019年,这一年刚好是中美大博弈的关键一年,没错,这个时间点中美贸易战正打的如火如荼,华为成为美国攻击中国的箭靶,谷歌、ARM等多家公司都宣布停止与华为的合作。而就在此时,台积电在上海举行的2019年技术研讨会上,其中一个细节却耐人寻味,在签到现场,台积电特别的为华为海思留了一个单独的通道,并且在同年9月12日,在南京举行了晶圆16厂(南京厂)的进机典礼张忠谋再次出席,台积电不顾美国禁令,多次宣布不会与华为终止合作。
那么问题来了,外资持股比例高达8成的台积电,到底还是不是一家台湾企业,它到底听谁的话?没错,台积电的外资持股比例的确很高,但只看持股比例就来判断公司是谁的,其实并不客观,他们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股权投票决策机制,台积电的董事会9成都是台湾人,外资虽然可以持股但不能干预决策,这跟韩国三星(外资55%)的情况也有些类似,所以很多人通过这些公司的持股比例,来判断他们已经是美国公司,台湾和韩国只是为其打工,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替美国人赚钱?是的,但怎么赚钱,别人可就管不到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只能通过“源自美国技术标准”10%这种禁令来限制台积电为华为供货,而不是通过股权大会投票或者直接下达命令的方式。
好,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
既然美国人无法干预决策,那么台积电能否完全不顾美国的这些制裁,而持续为华为代工呢?这个说法也是不准确的。台积电是在美国股市存托凭证二级ADR,必须接受美国证监会的监管,美国所有出口管制相关的法律它都必须遵守,所以简单来说,控股多少无法决定台积电要为谁代工的决策,而最终决策权又必须要遵守美国的出口管制条例,这就是当前台积电和华为所面临的局面,而在今年,美国对华为的出口管制标准从,25%的美国技术比例下调至10%,明显是针对台积电而来,那这是否能够影响台积电继续为华为代工芯片呢?是的,的确是影响到了,但也只影响到了一部分,台积电14纳米源自美国技术的比率超过10%,但7纳米则不到10%,换句话说,台积电代工华为的14nm业务将受到限制,而7nm则不受影响,大家可能还对今年年初网络上流传的,台积电砍掉华为20%订单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其实并不是台积电主动不为华为供货,而事实上在7nm方面台积电仍然是华为高端芯片代工的唯一选择,只是华为把本来给台积电做的,14nm和12nm芯片给到了一位替代者,那就是中芯国际,中芯国际这家公司我之前给大家介绍过了,是中国大陆当前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企业,而我在去年也预测过,当时传出的国内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将由中芯为其代工14nm芯片的生产,那家公司很可能就是华为海思,本土企业当然要由本土最具实力的芯片公司来扶持了,果不其然,到了今年终于证实,海思麒麟710a正是由中芯国际的14nm生产线来代工生产的,这也是国内芯片制造商首次商用14nm生产线,同时也是中芯国际第一次生产14nm手机处理器,至于中芯能否抓住这次机会打赢这一仗,那就要看中芯国际自己的造化了,我也衷心祝愿中芯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实现14nm上0的突破。
而台积电在失去了华为这20%的订单,是否会对其今年的营收产生影响呢?其实并不会。因为台积电作为世界芯片代工No.1,它的产能早已饱和,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失去华为这20%的订单的缺口,会迅速被高通、苹果或其他芯片公司所填满,基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所以这么看来,美国对华为的出口管制标准从25%降至10%这步棋,反倒是逼得华为要重新考虑其芯片代工的多元化布局,这为长远计是好的。同时也逼迫中芯国际不得不打好这一仗,而台积电又毫发无损,这会不会是一次三赢的局面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就是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台积电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之下,华为、台积电、中芯国际等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希望对大家了解我国当前芯片行业的发展进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