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适合转行的职业,男人30岁改行的5个职业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句话也适用于职场。

毕业工作几年后,当工作或行业遇到天花板时,职场上的一些人开始选择转型。有的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慎重的选择,成功转型;而有些人却磕磕绊绊,不断尝试,最终完成了蜕变。

简而言之,职场转型就像一场华丽的冒险。如果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你的事业将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你选择的方向将会偏离,你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馒头商学院采访了三位30岁的专业人士。关于为什么转型,转型期间要做什么,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李婷 编辑 32岁

回顾我10年的工作经历,如果说我最后悔的话,那可能就是我的工作变动太频繁了,我没有把自己某一项垂直能力给锻炼好。

2010年,我来北京找工作。我面试的第一份工作是新浪微博的内容运营。

新浪的面试非常严格,需要五轮才能录用。当时有200多人参加面试,最终有两人被录取。我就是其中一个,月薪7000左右。

虽然工资不高,但公司人文环境很好,同事关系也很融洽。业务部负责人也不错。他对下属很大方,经常请我们吃饭。在年会上,他将为我们支付奖金和抽奖。

但是第二年,我从新浪辞职了。原因是一家公司开出2万的工资来挖我。我非常激动,毫不犹豫地离开了。

我清楚地记得得知自己要拿到月薪2万的那晚。我太兴奋了,熬了一夜。你知道,那时候,我住在几百块钱的地下室里。

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冲动。当时新浪微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果我留下来,可以锻炼一下内容运营方面的技能。

后来还和部门领导一起吃饭聊天,感觉后悔了。我告诉他,如果我再跟着你几年,离开新浪,可能会比现在发展得更好。

另一个和我同时进公司的女生比我稳定。她在新浪待了6年,中间只跳了一次,去了Aauto faster做某条业务线的负责人。她的作品很垂直,比我的纯净很多,一直在做内容运营。

我后来的工作实际上相当复杂。离开新浪,转了几圈,又进了百度。

腾讯,见识了其他互联网大厂的工作。



在百度,我负责的是一个新项目的地推,业务非常粗犷接地气。那会儿正是新项目扩张期,我几乎所有的岗位都要干,从BD到市场,运营到物流,经常加班,业务节奏特别快,一个月在外出差20多天,我就感觉太累了。



那会儿还在谈恋爱,正沉浸在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中,就特别崩溃,再加之年轻,一度心里无法调整。我又咬着牙坚持了下去,一直挺得实在不能再挺的情况下, 才辞职离开了。



除了新浪、百度、腾讯这些互联网大厂,中间其实也去过一些小公司,岗位也是各种各样,做过产品运营,商家运营,也做过渠道BD,市场运营等等。



现在回头看,这些岗位的其实多是被动选择,我很少认真考虑自己最擅长什么,而是觉得薪水OK,岗位不难上手,就选择去做。



基本就是公司让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然后乱哄哄的急急忙忙这么多年,调整来调整去的,没有做好清晰的职业规划,或者在哪一行深耕下来,把技能练好,平台的属性太强。



20多岁的时候,有很多工作可以选择,30岁后,选择就有限。因为每做一次选择,都会影响下一次的选择,而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时间在递减,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可以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我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也开始分析行业趋势,看这个市场哪些技能是硬通货,我想锤炼好这个硬通货的技能,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技能不会过时,一直可以做,还能靠这个赚钱。



经过认真考虑,我入职了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主要是和市面上的老师对接,做一些知识付费的课程。



老师多是从大企业出来的,背景非常好。然后自己也确实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就会去给别人做自己擅长领域的业务咨询。




他们也会把自己平时讲的一些东西,拍成短视频呈现,这样也会有用户愿意买单,就是把这些能力做一个变现。



我虽说是在做课程研发,其实也是在和老师学习。我希望的就是像这些老师一样,掌握一门技能,然后等40岁的时候,开个工作室,可以靠这个技能赚钱。




这个技能并不会随着市场和时间变得不值钱,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值钱。




姜楠 原部门经理 36岁


+-我来北京,工作了12年,自己创业过,也带过团队。最初作为小白进入旅游业,曾经为了客人顺利出签,连续几个冬日的凌晨在使馆门口排队。




因为航班晚点,带着团队在巴西圣保罗的机场守过27个小时,受过埋怨和冷眼。也得到过客人的嘉奖和肯定。



我们当时负责的线主要是出境旅游,是南美洲这条线,刚开始起步的时候还是挺顺利的,但是后来随着竞争对手的入局,逐渐打一些价格战,市场环境不太好,加之市场本身不是很大,受一些政策的影响,所以渐渐生意不太好做,我就决定转行。



因为喜欢小孩子,我去了一家做教育咨询的公司,主要是给青少年留学做一些背景提升的工作,像冬夏令营这些,做了大概四五年的时间。



但是这个其实还是针对青少年留学市场,没有这一块需求的家庭就不会关注,市场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小众,然后去年整体业务都不太好,那时我就已经萌生了退意。



去年12月底,我辞职了。直接辞职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公司融资出现了问题,项目面临被砍,另一个是我母亲查出了癌症。母亲的病情比较罕见,它并不是那种单纯一个的原发灶,而是直接查出身上有两个原发灶,乳腺癌和肺癌双发。



我带着母亲跑了北京各大医院,托人找关系,花了很多钱,坚持先把其中的一个原发灶乳腺做了手术。谁知第一个手术刚做完不久,大概到年初的1月20日,疫情爆发了。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医院停摆,我一个人,开始奔走在各大医院之间,求医问药,受过冷眼,也遭过拒绝,非常无助和辛苦。



要照顾的不止我妈,还有一个6岁的女儿。因为和孩子她爸性格不合,我们很早就分开了,我独立抚养女儿。疫情关系,女儿上不了学,也待在家里。所以母亲和孩子都需要我来照顾。




好在随着疫情逐渐受到控制,母亲能在医院看病,病情渐渐稳定了下来。



想想前10年,我过的很舒服,没有什么烦恼的事。而现在,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那里掉眼泪。



我不想一直沉溺在抑郁的情绪中,我还要工作,于是开始找一些事情做,想通过学习,来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信念,我就报了馒头的新媒体+短视频课程。



其实在报馒头课之前,我已经有两次选择商学院的机会,一次是读北师的MBA,一次是某君。读研的费用太高,但某君的价格我可以接受。但是经过权衡取舍,在我通过了两个商学院层层考试后,我还是放弃了这两次非常好的机会。



因为他们对于我来说是锦上添花,而馒头的课程非常务实,能够解决我目前的温饱和生存问题,是雪中送炭。



一位中传毕业的朋友,也向我灌输了很多关于新媒体、短视频的思想,告诉我现在这个是风口,可以抓住一下试试。于是从来不刷抖音快手、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的我,为了学习也开始刷起这些APP研究。



现在一天的时间就是早上起来,带着妈妈去医院做化疗,然后中午12点多到家,开始给母亲还有孩子做饭,做完饭老人和孩子休息了,自己也眯一会儿,完了下午就开始学习课程,等晚上孩子在玩的时候,自己又开始学习英语。



学习对我来说也是心态的调整,我想通过学习,尽快恢复到以前的状态,重新面对生活,找到工作,让自己能够阳光起来。



等8月底或者9月份的时候,我就去找工作,主要还是和新媒体相关的,我也想趁着这次机会转型,哪怕是刚起步职位不高,工资不高我都可以接受。先进入这个行业,然后再提升和积累自己的能力。



3~5年的时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飞速的成长,跟岗位的升迁。



肖雷 理财讲师 35岁


我刚毕业那会儿,去的国企,做现场工程师,出工程干了三年,干不动了,然后就跳槽跳到外企;外企干了三年做不动了,又到私企,一直到现在,每一家企业每一个行业干活都不一样。



因为没有在一个地方干过很长时间,基本上就是三年就换一个地方,职业规划没有做好,所以对于某个行业我没有很深的一个积累,也就造成现在自己,想转行有些困难。



我现在的公司基本处于半停滞的状态,公司主营业务做IT设备,因为疫情影响,很多业务都开展不了,已经停薪两个月了。



疫情刚来的时候,哪儿都去不了,那时我想的是不能在家里这么干耗着,于是就在网上报了几门课程,想着先学一下。



其中有些理财课程,对我的触动还是挺大的,它帮助我重新建立了一个理念,然后我自己本身对这个也很感兴趣,当时就做了这个理财班的班委,负责帮助老师整理一些课后答疑之类的东西。



理财的课程结束后,那公司招兼职的社群运营,我刚好也熟悉,就报名做了三个月。



3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也算是小有心得,整个社群的底层逻辑和实操都做过,同时学员的反馈也非常好。



除了老师讲的课程,我在社群里也做一些内容的输出,将课程的内容延伸了一下,延伸到各个行业领域。




比如说热门的行业5G,5G具体是什么,很多投资者并不是很清楚。我就去整理和5G相关的产业链,包括哪些板块,哪些个股,去做分享。



后来我就发现这些内容,在基金理财和投资当中,是非常有用的内容,而在社群的学员中,也很受欢迎。



随着内容逐渐输出,群里的学员也非常信任我。很多信得过我的同学,私下就让我帮忙,给他们的资产做配置,或者做投资顾问,效果也很好。



慢慢的,我觉得理财在线教育这个行业还是挺适合我的,我也意识到,也许现在是个转型的好时机。



不过我转型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年龄的限制。



前段时间我去投简历,给我回馈让我去面试的很少。我觉得可能是简历没有写好,于是就修改自己的简历,把自己的从业经历扩充了很多。但还是不行。



中间自己的心理,也是跌宕起伏的过程。伴随着对自己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心理不断地在拉锯,非常折磨人。但是也只能自己消化,人总归不能被情绪所左右。



后来我觉得单学理财还是有点单薄,应该和其他东西做一个深度的融合。



然后我知道这两年短视频在爆发,它是一个行业起飞的机会。所以我就想着,可以把理财和短视频结合一下,通过这些途径,把理财知识告诉给更多的人。所以我就报了馒头的新媒体和短视频课程学习。




能融合的不止短视频,还有我个人的一些爱好。




我自己的个人爱好很多,玩乐器、听相声什么的,没事喜欢去寺庙逛,尤其喜欢去龙泉寺,里面玩IT的高僧很多,非常有意思。也喜欢看书,比如刘慈欣的《三体》,我是大刘的重度粉,我跟社群里一个高冷大哥认识,就是通过聊《三体》建立联系。



我最擅长的爱好基本都坚持了三年以上,玩心太重,也是导致我的职业规划没做好的原因之一。但现在想想,我光顾着培养这些爱好了,从来没想着把自己的爱好做个整合,它们其实也有用处。



我知道微博的一个财经大V,每天下午3点半准时开播,然后跟网友聊天,40分钟的直播,大概有15分钟的时间,都是在说今天理财怎么样,给网友讲一些理财的知识。



完事就开始闲聊,就讲他生活里的琐事,和过往的经历见闻。他的爱好就很广泛,什么打篮球,收集手办等等,他就会跟网友聊这个,都是生活中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最逗的是,等这40分钟直播完事,他会继续再播20分钟。这时间用来干什么?就是网友有什么情感问题,人生困惑,工作迷茫什么的,你来咨询, 然后他在直播间现场解答,全都是各种八卦的聊天。



他也不让网友打赏,不卖货,他自己在股市挣了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他的想法就是,我挣了钱但是没人知道,我要让你们知道我挣了钱,我心里获得一些优越感,他整个人的状态就是这么舒展。



所以我也在想,我的很多爱好,并不是说没有用,它其实可以辅助我自己的主业,帮我做很多事情。在这之前我从没这样清晰的想过。



在参加馒头实战就业班线下沙龙的时候,欣姐就告诉我,你与其去想,不如自己去做,躬身入局,双手插泥。



这对我是很大的启发,我也是在自己真正做的过程中,慢慢清晰了,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在哪儿,需要转型的方向在哪里。原先就是老想着转型,但是没有迈开步子去做这件事。



现在我是自己扭转过来了,全身心去干这件事,每天日拱一卒,就是驱动自己不断去学习,不断去进步,给自己筑一个护城河。投资里边这叫安全边际,安全边际越高,抵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自我驱动的结果是有回报的,我重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身上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东西,重新做了一个梳理和分析,我的面试也多了起来。



就在最近,我收到了一家新锐互联网理财公司的offer,正是我非常喜欢的——理财讲师的岗位。



现在我唯一想的就是,干就完了!




结语


以上3个职场人的转型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30岁以上的职场人来说, 促使转型的原因,既有内在的驱动,也有外在的原因。



归根到底,转型并非盲目去转,既要认真分析你所要转型的行业前景,做出冷静判断,同时还要结合自己自身优势,不断审视自己,找到最适合最擅长的工作。



最重要的,还是躬身入局,真正投入到实际行动当中,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调整,也许人生就掀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