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贵州茗阳农业有多少年了 贵州茗阳养殖有限公司

春光明媚,中华大地生机盎然,乡村沃土孕育希望。看着家乡的发展成就,谈着家庭生活的变化,谈着乡村振兴的前景,人们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科技支撑,农业提质增效

汽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平整田地和英亩土地。在清明节回乡的四川省西充县杨柳峪村村民程东的记忆中,眼前开阔地的油菜籽田,是散落的哮天山坡。他不禁感慨:“家乡变了好多!”

“村里的土地高标准整治,机械化耕作早已实现!”村党委书记杨云带领程东走进村智能农机服务中心,绿色的“蜜蜂”在大屏幕上画了一个圈。

工作人员杨说,这是正在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大型农机纳入平台管理,安装北斗导航智能终端,可远程查看工作轨迹。据介绍,西充县已有20多家农机合作社、1万多台大型农机纳入智能化管理。业主找农机,合作社找农活,通过手机APP平台发布信息。

沿着村里的工业大道行驶,窗外随处可见田间作业的旋耕机和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在智能联动蔬果大棚里,育苗托盘摆放整齐,蔬菜苗露出喜人的嫩芽。

经过询问,我了解到这个温室,智能育苗,自动喷灌,出苗率98%以上,移栽后成活率96%。

听说附近的蔬菜园艺中心和番茄新品种中心都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农作物进行智能生产,并进行可视化远程管理和保护。程不禁感叹:“这么多高科技,你怎么能收获!”

风貌保护,村落环境改善

粉墙,瓦片黄花,小桥流水。安徽省泾县茶集村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古村落。

4月初的一天,村志愿服务队队员刘刚大步走到岔集河边,探出网兜,奋力捡起半兜水草。清扫街道、打捞河流、宣传家庭是他每个月都会参加的活动。

刘刚今年37岁,从事志愿服务已经5年了。在他眼里,从前的茶集村,鸡鸭到处跑,垃圾扔在手边,塑料袋漂在河上。“还有一些村民,在路上摆摊,乱停乱放汽车。”

近年来,茶集村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鼓励村民保护村容村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看看现在的茶集村,房子前后干净整洁,鸡鸭圈养,垃圾进桶,河水潺潺,一眼见底。“村子变漂亮了,来画画的人也多了。我们村现在有个名字,‘画第一个村子’!”刘刚笑着说道。

城乡融合,发展活力满满

春雨如丝,绣着红花;渭水镜色,映云与天光。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人山人海,家家户户都去刘家崖墓地祭祖。

村民李永刚从宁夏回家。一路上,父亲和叔叔们聊起村里的事:“楼建得越高,绿树越多。”"有了活动广场、图书馆和老年协会,就有了娱乐和休闲的地方!"

村民方广平开车带着家人去郊游,欣赏春光。他常年在东陵集团成都分公司工作,一年回几次老家,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东陵村过去位于宝鸡市郊区。改革开放使这个贫穷的山村成为著名的富裕村庄。村办企业东陵集团发展迅速,随着城东的扩张,村里也扩张成了城市

-gid="11738813" qid="6564743747748238595" mention-index="0">金台区的一部分。


如今,老乡们住进了鳞次栉比的高楼,用上了“智慧社区云平台”,垃圾分类入桶,就医网上预约,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


特色产业,助推脱贫致富


山西省交口县尚家沟村,村民张建福一大早就钻进香菇大棚忙活起来。


“夏菇再有1个月就上市了。这几年,种香菇、搞养殖,日子越过越好。村里也越来越干净,出门倒垃圾,掉地上都不好意思。”张建福说。


2018年,还是贫困户的张建福靠着“十户联体”信用共同体的5万元扶贫贷款建起了香菇大棚,成了“土专家”。“我现在5个大棚,年入10万元不成问题!”张建福说。


“十户联体”是尚家沟村产业发展的新探索。十户以上联为一体,推选“能人”担任户长,通过党带群、富带贫,发展养殖种植特色产业,实现百姓脱贫致富。


村支书张建斌晒出幸福账:“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25万元。”


2019年,靠着红薯和香菇种植,交通不便的河北省涉县后峧村成功脱贫摘帽。


“那也就是个起点。”村支书申卫方说,“红薯、香菇都是季节性产业,收益有限,过了季就得歇。”为了推动产业衔接,村里去年10月投资20万元建起养猪场,“5个多月产仔70多只,仅出售小乳猪和毛猪,村集体就盈利6万多元。”


村第一书记申兴根补充说:“我们保留了香菇、红薯等种植业,下一步还要发展猪肉加工厂,延伸产业链。”


后峧村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更有无数个这样的村庄,正按照“十四五”规划,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工作协同发力下,逐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诗篇。


(综合本报记者张文、游仪、原韬雄、付明丽、史自强报道)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