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故事分享,收纳师创业故事

“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消费来自中国。购买量的激增导致大量奢侈品囤积在中国消费者的衣柜里,甚至孵化出新的职业和行业。与奢侈品相关的市场有多大?奢侈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试图从壁橱里找到答案。"

衣橱经济

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衣柜里奢侈品的增加。

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爱马仕在广州和太古汇的销售额在重新开业当天突破1900万元,打破了爱马仕单店在中国营业额最高的历史。去年8月,路易威登上海恒隆店销售额1.5亿元,创下中国LV单店单月销售额最高纪录。“北京最尴尬的商场”SKP凭借2020年177亿元的销售额,问鼎全球“购物王”。

根据贝恩咨询报告,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23%,但中国奢侈品消费逆势增长48%,达到3460亿元。

中国人的“买中买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还孵化了——个新行业、新职业的二手奢侈品贸易商和收藏家。

2017年,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00亿,并以每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长。根据2020年国内最大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鸿布林的数据报告,该平台上超过70%的消费者是“90后”和“00后”。

围绕着人们的衣柜,新的职业趋势正在出现。

年轻人的购买力催生了奢侈品评估师的崛起。据了解,红布林的评估师将取得奢侈品鉴定相关证书进行统一培训。

在今年人社部公布的新一批专业岗位中,整理收纳师赫然在列。据央视新闻报道,40%以上的分拣仓储工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未来两年分拣行业对专业岗位的需求将接近2万人。《2020中国整理行业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已有7000多人接受过专业机构和仓储师的培训。

有6000多名学生参加了保留道路学校的培训课程。为期9天的课程报名费高达28800元。讲座内容包括物品整理、空间规划与改造、谈判与交易技巧、奢侈品品牌认知、美学展示技巧、个人IP创作与工作室运营。

昂贵的培训费不是同等回报的保障,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新的行业,相信财富在向他们招手。

一件奢侈品,在西方镀金后,进入中国人的衣柜,很有可能几个月后就会被“妈妈”推到二手交易平台。经过奢侈品评估师的品味观察和系统全面的打分,进入下一个买家的衣柜,被收纳、展示、穿着等等,分享人们对身份展示和阶层跃升的渴望。

量化欲望

北京三里屯某私宅的包柜里有300多个大牌手袋,其中有四五个豪华爱马仕铂金包。通往客厅的走廊也被改造成了一排衣柜,里面放着近2000件至少可以穿五年的衣服。

这是《新京报》前时尚总监王蓓拥有的房产,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10多万元。大牌衣服鞋子的储物空间约20平方米。

从媒体起家的王蓓,想把工作室和生活空间合二为一,所以衣柜不仅要整齐,还要有一定的展示功能。经朋友介绍,她联系了保留路的衣柜管理服务。

这是中国最早的分拣仓储机构。2015年之前,其主要客户是大牌明星、商界领袖、地方政要等高端用户。随着日本畅销书《断舍离》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传入中国,整理和收纳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是高昂的服务成本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整理收纳收费标准为990元/延米,只取衣柜水平距离

,不按整理师人数也不看工作时间,也就是说客户不为过程付费,只为结果买单。王蓓家的收纳服务费总计约2.2万元。


花2万多请人整理,王蓓的丈夫不解:“整理是一个谁都要做、谁都会的事情,对吧?”


整理收纳进行到第三天,丈夫打脸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感叹,这是妻子近年来花的最值的一笔钱。


不同于传统的家政服务以清洁的代劳为主,整理收纳师是全面梳理家庭的物品情况,分析室内空间布局,然后进行内部的格局改造,以提高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转效率。


整理师戴上手套,铺上整理布,从柜体内取出手袋,按照包的品牌、颜色、款式以及使用场合进行分类。即使是没有logo的小众品牌,也被精准归类。根据包的数量和高度,他们会重新规划衣柜空间,比如再钉2层隔板,然后对包进行“美学陈列”。


羊绒和羊毛衣物被分开放置,数百件连衣裙按照花色和季节悬挂。王蓓看见大同小异的款式占据家里相当大面积,仅斜肩款衣物就有二十来件——买来放在不同地方,总以为自己“永远还缺一件”,王蓓决定收敛自己的消费欲。


整理收纳师的巧妙安排不仅提升了60%-70%储物空间,家里整洁清爽许多,客户往往还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理念。用留存道创始人卞栎淳的话,这是“量化欲望”起了作用:


当整理收纳师通过空间规划与改造直观呈现每个家可以承载物品的最大容量时,人们会走出混乱的状态,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常用的,以及自己的欲望边界在哪里,并顺利做出取舍——因为再买家里也放不下了。


相较其他订单,在王蓓家整理5天仅是中上水平的工作量。卞栎淳的第一单是收费10万元整理一个300平米的衣帽间。她还见过现实版“购物狂”,家里有3千多双名牌鞋,每双四五千元起步,但很多甚至没有沾过地。


“亲妈”变卖家


富豪新贵们的消费力难免让人瞠目结舌。有趣的是,尽管奢侈品总是摆出限量生产的高姿态,挂出常人莫近的高售价,但它又在不遗余力地推销给普通大众,甚至到了在北京三里屯近乎人手一件的普及程度。


85后林琳第一次接触奢侈品是在2015年,前任老板送给当时还是助理的她一只CELINE秋千包,国内售价1.8万元左右。


显然,这只包承载了更多职场工具的意味,林琳需要用它营造靠谱、体面的人设。进入整理收纳行业后,她也会背上贵价包,用来和客户套近乎。


卞栎淳也提醒整理收纳培训课上的学员,去客户家背一个普通布包可以,但是一定不能背假包,也不能背“廉价的轻奢包”——所谓的奢侈品又不是奢侈品,客户就会觉得你很虚荣。


正如《名牌至上》一书所说,名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标识体系,人们通过身上的穿戴彰显经济实力,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重新划分社会阶层,并通过互相辨识对方穿戴的名牌,划定圈层。


当林琳进门把奢侈品手袋放在玄关,客户一句“你也用这个”,两人的距离就能快速拉近,客户“会觉得你的认知跟他的身份或者是跟他的品味比较匹配”,之后的交易也会顺畅很多。


这种经济理性和自己亲手买来第一只奢侈品包时的痛快雀跃完全不同。


林琳还记得,当时连续二十多天从早上七点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她问自己:这么辛苦赚钱,为什么喜欢的东西都不能买回来?当机立断花了八九千,背上全新LV马鞍包,林琳“走路都要飞起来”。


但在成为整理收纳师后,每天经手客户成百上千只爱马仕等奢侈品,“包治百病”的魔力失效了。那些自己曾梦寐以求的大牌不再显得稀缺,“它就是一个高价的物品,仅此而已”。


经历了对奢侈品的“祛魅”,林琳发现:“当银行卡存款越来越多时,钱才是底气,其他都不重要。”而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就是她迅速“回血”的阵地。


2016年林琳以实习生身份加入整理收纳行业,收入少了1/3,仅5千来块钱。为了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林琳卖掉了香奈儿2.55包,有了小两万的收入。至此她已在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出售48件商品,年会穿过一次的98新Michael Kors礼服也会折价1千多售出。


在平台上,林琳的身份不断转换,从“亲妈”到卖家再到二手奢侈品的买家,图的就是一个“性价比”。


一只二手奢侈品包包基本以四折售出,但这也是林琳近一个月的工资。购置前,她会做一道算术题:你可不可以在3个月内,在10个客户身上有这两万块钱的转化?如果有,这份消费就是值得的。


下班打车经过SKP时,林琳远远地观察巨型广告牌,她想起那些高端客户是否又添置了新品?林琳有时也会走进去看一看,然后转身来到二手奢侈品交易网站。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界面新闻 吴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