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1000元投资小生意 小本生意创业网1717

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罗曾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杜兰花生》一书中夸大其词。他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东西,我们现在知道的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他的足迹。他甚至称杭州为古代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工商业发达,集市熙熙攘攘,丝锦华丽廉价,都城雄伟壮观,驿道交通完善便利,货币流通普遍等。这都是凯尔波洛称赞的。

马克波罗

按照凯尔波洛本人的说法,他应该是在1275年到达元大都的,忽必烈热情地接待了他。从那以后,他访问了中国20年,并一一记录下来。虽然学术界一直在争论《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然而,蒙古和袁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他们容纳世界游客并不罕见。最重要的是,无论《马可波罗游记》是真是假,中国古代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唐宋时期。人们很难想象大宋朝的繁荣。宋高宗宋仁宗时期,宋朝财政收入达到3900万,宋神宗熙宁时期,财政收入达到5060万。当时,凯尔波洛说的钞票还没有被取走,人们用来流通的是铜钱。

契丹人打来电话,宋真宗被迫花钱买和平。价格是30万元。这就是“袁媛联盟”;西夏人打来电话,宋真宗花钱买平安。西夏人的价格是每年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见《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联盟

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契丹人和党项人似乎没怎么要金银。.黄金和白银比铜钱划算得多,这是理所当然的。契丹人只需要铜钱。西夏人不要黄金,白银就要一万两。

这与凯尔波洛对遍地黄金的描述绝对不符。契丹人和党项人都知道金银比铜贵。

金银太重,不方便分割流通,绝对没有问题。契丹和西夏都使用国家权力,也都是游猎民族。有很多牛和马用来运送金银。你怕你的金元宝太大吗?不管你有多坏,你都得点金正日,宝贝等等。连《水浒传》里的都知道要把这些东西送到蔡的生日班。

在中国古代货币中,祝玉是最贵的,其次是金银,再次是铜。刀布最差。刀布是古代货币,形似刀,长两寸;布即布帛,在《诗经》中,“欲愚,持布易帛”的意思是把布当钱。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但其实古代的铜也不便宜,铜价非常贵。《史记·货殖列传》写当时的粜价,基本都是每石20文到80文之间,当时的衡量比例大约是近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司马迁那个时代的五石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一石,比现在更差得远了。所以汉代的人,即便再有钱,买肉吃,也不过是“负粟而往,易肉而归”,拿粮食换肉,很少用铜钱。


铜钱尚且如此,金银就更难得了。所以,小说中动不动大把银子古代人,并不可信。


但我们明明常见史书中也有很多记载,大把用钱的呀,皇帝动辄上次万金的不在少数。早期的时候,春秋战国动辄金万斤的往出送,《魏公子列传》中就有“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其实并非黄金,只是铜,但也非同小可。——秦并天下后,用黄金,叫镒,也用铜钱。而且秦的国家政府只承认这两种货币。汉虽然有变化,但这两种还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就不仅仅是金银使用不方便的原因了,也不仅仅是金银稀少,虽然相比之下,金银比铜更稀少。


最大的原因是金银过于集中了。天子赏赐,其实非常重要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帝王最大权力实际上是这个,所以功臣名将都以赏赐为荣,拼命卖命。像秦国这种,统一六国之后,收天下之兵,集于咸阳。后来造反作乱的人甚至没兵器的,陈涉起义,是夺了尉的剑,开始杀人的。而后他的部下用的兵器基本上就是锄耰棘矜,锄头、耙子、酸枣木等等,甚至拿铜镜作战的也很多。因为没有其他武器。秦国都收缴了。


从古以来,金银都是集中在某一个阶层的,之后做赏赐,后宫妃子、贵族阶级们穿金戴银,花费已经够多了。能流通的金银已经很少。


《红楼梦》可以佐证这个观点。《红楼梦》里人物所花销的多半是白银。夏太监打发一个小太监来荣府,说自己偶然见到一所房子,想买下来,还差二百两,“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来。”


尤二姐自杀,苏轼吞金自杀。但丧事办不起,平儿“忙将二百两一包银子偷出来,到厢房后拉住贾琏。”


贾府的层次,用得起这些东西。平民百姓是很少用金银的。水浒传》里的好汉们,基本都不太用银子,武松打虎,知县赏他,也不过一千贯钱。


也就是说,古代有金银的人越有金银,没金银的人照样没有。值钱的东西,从最开始就是用来做上层交易的。《管子》就说: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


既然发现了,拿来做什么用呢?拿来做国(部落)之间的大宗交易。那么最初这些东西的流通,本来就是在上层阶级和商人之中了。



另外一个原因,实际上古代大部分时候把金银当作一种货物。


现代人重视金银,是因为金银是货币的准备,用货币制度代替金银的价值,并不是金银本身有价值。古人是不讲金本位的。金本位制使用的时候,也不过是 19 世纪开始的,虽然英国的牛顿在 1717 年就提出来了,但等到通用已经是 20世纪初的事情了。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不讲什么金本位银本位制的。所以实际上,金银在中国代的价值(交易价值)远比现在要小。所以,在金代末期以前,中国人是不用金银做货币的,铜钱反倒大肆流行。


从前的人,甚至不太习惯要金银的。因为很难拿来做交易的媒介。


金银本身的功用,基本是用来制作器具、玩物的,要的是审美,而非实际的急需的货币。实在没钱了,我们通常可以见小说中有女子拿金银首饰去抵挡。普通人是不太用金银的。


银子兴起的时候,只不过是铜实在不够,代替铜钱来做一些零星的贸易的。到清代的时候,政府甚至不断劝百姓用银两,但是百姓不太在乎。


因为普通百姓的眼里,铜钱才是货币。


普通百姓实际不愿意储存银两,因为储存下来,如果银两对铜钱涨价了,那很好,如果跌价了呢?那岂不是损失?这跟现在黄金白银的理财是一个道理,是要冒风险的。即便是清末的时候,要想让银子作为主币,铜钱作为辅币,也是不容易的。


反倒是不用银子,换成另外一个叫银元的东西,人们倒是可以接受的。






这道理很简单,铜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要维持主辅币的比价,却不容易。金银也是如此。干脆找个本身没价值的东西来代替,比如纸币,反倒好算。因为计算的事情不属于普通百姓了,自有专门机构去计算汇率。



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银子在古代后期出现多了,而不是黄金?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回答,其中清代的顾炎武赵翼有个有趣的说法,说后世的黄金为什么少了?因为以前的朝代非常爱做佛事,动不动塑佛像金身之类的,消耗过度。


这当然是很小的原因。并不准确。


王莽的政权灭亡时,府库的黄金还有六十匮,一匮等于一万斤。也就是王莽的国库里有 60 万斤黄金,按照古与今(近代)度量衡五比一的比例来算,也有 12 万斤黄金,也就是 192 万两。


何况中国人口众多,宋代前中期,人口早过了 1 亿,就算里面只有 2000 万女性,其中 200 万女子有一个黄金首饰,数量也不小。


黄金怎么会少了呢?


《齐书》中说的很明白,“后宫服御,极选珍奇。贵市民间,金银宝物,价皆数倍,京邑酒租,皆折使输金,以为金涂。”


也就是金被高价收购,打造服饰首饰以及金碧辉煌的殿堂了。




古代贵族金银首饰,是金银的主要用途




而且古代因为等级鲜明,很多珠玉金银服饰、器物,民间是不能用的,否则是僭越。按吕思勉的考证,金代末年,黄金和白金都很多。


所以用银,不用金,是因为金的直接对比价参照物是银,而非铜。银才是直接对比的参照物。要用金银中其中一种来替代铜钱,当然选择价值低的,选银才是符合经济的。


但无论怎么取代,人们交易的过程中,宁可选择铜钱。金宣宗的时候,强制遭了一些掺杂铜的钱,又强行以银作为货币,规定银每锭五十两,其直(值)百贯。


这很不方便市场使用。金宣宗规定的那些代币,百姓也不实使用,导致“商旅不行,市肆昼闭”。大家都关门不做生意了。只好取消。


元代最初是以丝为钞本的,但是丝价非常不稳定,这东西跟粮食蔬菜一样,有可能受天灾影响而价格大幅起落,那这个做钞本,绝对不合适。


只能选择永金属做钞本。但贵金属如金银,都不适合流通贸易,小生意至少做不成的,你去买个针头线脑,拿一锭银子,当然不合适。所以,后来只能实行以铜作为钞本。


同理,西夏、契丹最看重的是交易。金银并不能支撑贸易,多少要点,给宫中贵族使用,就可以了,宁愿多要铜钱。所以,西夏跟宋的和平“贸易”价格中,白银也就要一万两,铜钱倒是要两万贯,其他的茶叶之类的要的更多。


只有到了清末期,西方人进来,打败清政府,他们是金本位制,所以动不动跟清政府要数百万两的金银。在此之前,中国人最普遍用铜钱,即便是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