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是开学第一天,石龙明德小学智慧教室在南方直播,引起网友刷屏。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34万,很多网友对这种新的课堂模式赞不绝口。
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是东莞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一种形式。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东莞采取政府统筹打造教育资源平台,民办学校积极应用的模式。这种模式被业界称为“万式海量开放在线课程”。
石龙明德小学是典型的流动儿童学校。东莞流动儿童人数已占全市学生总数的3/4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打破教育资源的封闭,让中低收费私立学校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自2015年东莞正式启动海量开放在线课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海量开放在线课程项目在教育生态平衡中发挥了哪些作用(通过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将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渠道推送到薄弱学校,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东莞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给随其搬迁的孩子们送去了哪些“大礼包”?
A 共享资源促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在一个收费中低的私立学校,听到一个北京来的老师是什么感觉?
位于东莞和惠州交界处的桥头镇广汇小学,是一所中低收费、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学校98%以上的学生是桥头镇的孩子。
“现在我们来听听北京的老师怎么说?”四年级数学老师张林正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入之前的课程后,张琳立即在一体机上播放了北京四中教育集团的微课视频。
一个5分钟的短片,讲述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键思维方法。看完之后,张林立即当场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屏幕时限的一分钟内,学生答案的正确率达到了100%。
因为微课的加入,原本的传统课堂也瞬间活了过来。“关键是便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孩子有更强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意识。”张林告诉记者,“以前的课堂教学很辛苦。现在,孩子们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变得更加自信。”
无独有偶,同样是九年制的昌平镇长清学校五年级数学老师童春花也在利用微课资源给学生讲解奇偶数。因为课前准备充分,学生上课的吸收效率很高。现在,每天上课前,童春花都习惯给学生发微课在家预习。
“微课资源不仅有趣,而且全面,重点难点明确。既解决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童春花说。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炳基介绍,东莞市在基础教育阶段投资500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教学资源建设、运维、研修服务”,供应商在5年内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提供了6.1万节优秀微课、100万份习题、30万份教学媒体资料。
目前,东莞市教育局教学资源应用平台拥有精品课程1.5万门,习题20万份,教学媒体资料6万份。记者登录应用平台,不仅可以获取课程资源,还可以使用其他应用功能,如自定义在线课程、在线试卷生成、在线检测、批改、统计等教学应用功能。该平台可支持混合教学、双师教学和翻转课堂
堂等新型教学方式。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健认为,东莞目前开展“莞式慕课”教学改革,就是发挥信息化快速有效的优势,通过全市统筹,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不仅分享优质资源用于教学中,而且通过这些名校名师的资源来培训教师,这是一种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B 创新学习让民办学校发展“弯道超车”
一方面是资源,另一方面是应用,怎样用是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有效的、常态化的应用,才能进一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在应用过程中收集教学大数据,进而促进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育信息化要以应用为导向。”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说。
2017年,东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上线,东莞市教育局推出东莞“慧教育”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试点应用启动会等一系列。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民办学校保持高度的敏锐性,抓住教育信息化的“东风”,参与到东莞慕课中来。在早期确立的100所慕课试点学校的基础上,今年还将确立40所义务教育教学资源深度应用民办试点学校。
常平常青学校和桥头光辉学校,在教育资源应用上在全市民办学校中名列前茅。常青学校教导处主任陈梁军说,东莞市教育局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上线后,学校就第一时间组织校内全员培训,及时开通了老师及学生账号。
“光辉学校全校老师目前100%使用东莞市教育局提供的资源平台,并且将应用情况计入老师的日常考核中。”光辉学校校长柳德石说。
目前两所学校都已经确定慕课试点教师,能常态化使用慕课平台,利用平台进行课前备课、下发预习作业、日常教学、课后布置作业和作业批改等。学生在家也可以利用电脑、平板和手机登录平台,进行预习、练习,完成电子作业,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他们还将试点翻转教学。
“通过慕课工程,也在积极探索‘双师教学、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师,在团队中共同成长,克服职业倦怠,始终处于一种学习创新的状态中。”王健说。
“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师的学习创新也有春天。”作为东莞市一级民办学校中收费最低的学校,石龙明德小学校长夏品山认为,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师待遇偏低是个痛点,满足老师对学习创新的提升需求也是关键。
在日常管理中,夏品山将教师创新性放在教学评估的首位。他推出“慧自主”翻转课堂改革,带动老师的学习创新积极性。这两年该校省市立项课题就有10个,实现了“弯道超车”。就在今年1月,明德小学老师陈丽华《小学语文翻转课堂“自主散敛”教学模式的运用》在首届全国智慧教室创新应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该校目前还是石龙镇翻转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基地。
“现在,由我们的老师来培训公办学校教师怎么上翻转课堂,我们老师的职业成就感是很高的。”夏品山说。
“‘莞式慕课’最终还是要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从而为中低收费民办学校和薄弱公办学校赋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赋能,从而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王健说。
C 政府推进激发民办学校积极性
从投资节奏上看,2015年东莞正式启动慕课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市财政安排63.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慕课资源的征集评选。2016—2020年,东莞市政府将投入1.8亿元,用于进一步扩充教育资源、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激励民办学校添置更新信息化设施设备等。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如此大手笔,也彰显了东莞通过“互联网+教育”的路径,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教育高位均衡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共性,信息化起步早,投入积极的民办学校,在慕课资源应用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如长安振安教育集团自投1600万元,与托管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联合开发了教育云平台。在全市的慕课资源点击排行榜上,常平镇常青学校和桥头镇光辉学校的慕课资源使用率位居全市前三名。近三年,常青学校投入200万用于搭建校本资源库、班班通网络、建立校内服务器和建立智慧教室。光辉学校2016年争取到东莞市财政的支持加自身持续投入,升级了网络,为每位老师购置了电脑,建立了智慧教室。
“原本计划五年投600万元,两年就用完了。”石龙明德教育董事长周贵全说,该校两年投入超过600万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班班通网络,班班使用一体机的高配置。周贵全说:“接下来的三年,学校还将每年投入200万元,使三至六年级翻转课堂教学全覆盖,让更优质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一位知情业内人士表示,从整体上看,民办学校的参与意识还是比较有限的,也不乏一些民办学校不够热情,参与意识不强。
2018年,东莞慕课建设的目标是形成“莞式慕课”教育教学基本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何炳基说,目前确立的40所义务教育教学资源深度应用民办试点学校,由学校主动申请,经镇街教育部门审核上报,再由市教育局教研室根据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后台的数据分析、学校情况和地理位置遴选确定。试点学校将作为下一步研训活动在各个地区的支点,将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在2018年,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将在这些试点学校开展全市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系列研训活动,辐射带动试点周边学校,结合全市各个学科的研训活动,形成合力,系统化推进教学资源应用。
■访谈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炳基:
以慕课来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难点
南方日报:慕课资源建设目前有哪些渠道,选取的标准是什么?
何炳基:首先是采购。在基础教育阶段,投入500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教学资源建设、运维、研训等服务”,供应商按照国家相关教学资源的标准在5年内提供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优课微课61000节、习题100万道、教学媒体素材30万个;在高中、职业、终身教育方面,去年投入6000多万元开展“慕课教育信息化工程”,在5年内将采购高中、职业、终身教育慕课课程135门,在供应商提供的课程中,根据一线教师、专家、行政部门意见综合选取。
其次是引用。作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试点,能免费引用国、省级平台的资源。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举行三年来积累的大量省部级优课是非常好的免费资源,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购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一线教师可根据需求自行引用。
第三是自建。开展本土教师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基于优质本土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通过东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一线教师数字资源,目前已有34.5万条,后续将根据点击量和评价进行筛选。
南方日报:慕课建设以“提升民办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实行了“陪伴式精准研训”,请详细介绍一下这种研训方式的成果。
何炳基:民办教师专业发展的痛点在于:首先,没时间,教师课务重抽不出整块时间参加研训;其次,没条件,学校不支持教师参加研训活动,教师外出要搭乘公交车较麻烦。
以上两种情况,给老师更多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无助,直接压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我们在推进双师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陪伴式精准研训”实施的可行性。我们在建立双师教学结对帮扶的学校中,让优质学校教师向民办学校教师推送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双方之间就教学资源如何应用实行一对一帮扶,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民办教师学习提升的过程,而且是针对他即将上的课,非常有针对性,后来有些学校备课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网络将民办学校教师接入到备课现场,一起参加研讨,提高了效率,这样的研训陪伴着民办教师整个教学过程,而且针对性强,相对于参加全市教研活动,更有精准性,并解决了上述的两个痛点,并给民办教师带来充满温暖的情感关怀,激励其向更高层次发展,有效地破解民办教师专业发展难题。
南方日报:参加研训人数16734人次,相比整体的教师队伍,普及应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您怎么看待?还有哪些计划?
何炳基:全市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人数54391人(2017年),这个人次相对教师人数来说,占30.8%,似乎不高,但比2016年的12000多人次还是有明显提升,并且研训活动是向民办教师倾斜,2017下半年全市六个片区初中和小学的主要研训活动,都在民办学校举行,体现了市教育局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关注。这个人次数据只反映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教研活动参加的人次,不包括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数据,也不包括镇一级和校一级的研训数据,而这些数据量会更大。未来为提高全市性教研活动的参加人次,我们将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对研训活动进行直播和录播,进一步扩大参与面。
南方日报:在资源的搭建过程中,资源更新快,搭建成本昂贵,您怎样看待资源的可持续性?
何炳基:一方面,创新购买资源的方式,从一次性买断转为购买其使用权,这样更新维护还是由资源提供方负责,也能适当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可持续机制,保护一线教师自建资源的版权,在不违背规定的前提下能适当尊重其劳动成果,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性,使其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成本有效控制和可持续供给。
南方日报:您认为民办学校能够应用好慕课资源的关键是什么?
何炳基: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绝大多数中低收费的民办学校都配备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因此能够用好慕课资源的关键在于,宣传发动,告知民办教师有这样一个利好的消息,动员他们使用起来,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培训提升,通过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让他们掌握教学资源更多样的应用方法,和更高层次的应用方式。
南方日报:通过多年的实践,从教育信息化的大层面看,如何看待慕课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
何炳基:总的来看,慕课解决的是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慕课资源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大数据,能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在义务教育方面,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让每一个孩子受到最适合的教育,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在职业教育方面,为中高职院校、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提升和认证提供了一条快捷通道,有助于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供市民免费学习,助推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记者观察
慕课让更多随迁子女享优质教育资源
慕课,被国际上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最大的特点是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学习来自世界顶尖名校的慕课课程。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如今慕课在东莞发展迅速。因为东莞遵循慕课的基本逻辑,又突破了既有做法,给它赋予一个“莞式慕课”的称法,在便于识别的同时,也彰显了政府希望从深度和广度上打造莞式慕课的决心。
东莞慕课的关键要素是资源和人,在采访慕课应用的优秀案例时,记者发现几个共性,表现为三点,一是教育举办者对教育信息化趋势有着密切关注和计划性投入;二是教育举办者和教学管理者对慕课应用有一致步调;三是教学管理者乐于吸纳新技术新应用,能够亲力亲为投入课堂改革。
无论是石龙明德小学和振安中小学的翻转智慧课堂,还是常平常青学校和桥头光辉学校的混合式教学法,最后要解决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质量,从而让广大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正如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所说,慕课教育改革关键在于结合自身实际、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并不是丢弃从前的做法,重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将原来的做法经验与信息化结合,借助平板电脑和慕课平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东莞地理位置偏僻、低收费的民办学校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接受到北京、东莞名师的微课。同时,以往很难“迈出步子”去学习的民办教师,通过慕课平台的密集研训,掌握了更多教学新资源,他们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
【记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