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室内设计说明200字 工程项目需求书怎么写

新京报讯(记者许)“以前,我们的书画课都是在小区的小会议室里教的。现在,这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天通苑分中心成立后,我们会定期来这里,这里的环境好多了。”天通苑北社区居民陈保平说。

7月21日上午,陈宝平和社区的几位居民在该中心的书画教室交流书画心得,她提到的作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天通苑分中心是此前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项目之一。

2018年7月,北京发布《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在今年7月21日的“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素芳表示,经过全市上下三年的共同努力,田慧地区公共服务、交通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规划的117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64个项目全部完工,兑现了社会承诺。

“田慧三年行动计划是北京市首个以镇、社区为重点的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决心和信心。”李素芳说。

在《新一轮上天行动计划》发布之际,新京报记者来到几个点位“一探究竟”。

【探访1】天通苑社区文化中心

中心建成后颇受欢迎,平均每天接待3000多市民

图书馆、舞蹈教室、音乐教室、表演教室、书画教室、儿童活动中心.在5月初刚刚试运营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周边居民有各种活动空间。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外景。新京报记者王桂彬摄

昌平区文化旅游局副调研员贾告诉记者,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是“回天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位于天通苑里水桥北路与太平庄钟毅街交叉口东南侧,天通苑区域的中心位置。

中心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2层,主要包括实体书店、图书阅览、艺术交流、展览展示、专业培训、剧场演艺等功能空间。文化馆按照社会化运营模式运营,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保障。

综合图书馆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新京报记者王桂彬摄

“这个中心可以直接惠及天北、天南、东小口,辐射回天北周边地区,服务40多万人,有效填补了天通苑地区文化服务设施的不足,解决了天通苑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成为昌平区新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贾对说道。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后,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贾说:“在最初试运行的两个月里,取得了特别好的社会效果。很多市民都赞过,网上的赞数也很高。”

他介绍,在为期两个月的试运行中,接待人数约为21.6万人,平均每天接待约3600人。根据记录,单日接待人数最多的是7000人。

同时,在为期两个月的试运行期间,中心举办了70余场活动,涉及展览、文艺等多个方面。

“这个中心的成立,给我们周边的居民带来了更大更好的活动空间,大家都高度赞扬。”陈保平说。

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书籍。新京报记者王桂彬摄

社会组织孵化是天通苑社区文化中心承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

昌平区民政局副局长许表示,昌平区将以天通苑社区文化中心为载体,引进区级孵化基地的经验,探索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

式,形成回龙观、天通苑培育孵化“两大阵地”,实现以文化类为重点的社会组织在数量、质量上的双提升。


据了解,该中心致力打造“四个一”的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即1个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天通苑文化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个天通苑公共文化服务学院,1个天通苑文化志愿者发展中心,1个天通苑公共文化专项基金。


徐湘涛介绍,目前,首批8家初创型服务组织已入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这一载体,与周边居民和社会组织互动,来促进社会组织更加繁荣活跃,促进我们社区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徐湘涛说。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在7月21日“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会上透露,下一步,回天地区将做实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北部基地,整合党群和社会服务资源,打造回天地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升级版。


【探访2】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


院区试运行后,日均门诊量1000余人次


“这个新建的院区对我们周边居民看病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家住在昌平区朱辛庄地铁站附近的居民董先生说。


董先生提到的“新院区”,便是今年6月26日刚刚试运行的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


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外景。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以前,自己和家里人看病的话,一般会首选去市中心,路程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家附近建了一个这样的医院,还是大医院,自己也很放心,过来也很方便,大概十几分钟就到了。挂号也很方便,我是当天早上挂的内科号。”董先生称,“之后,来这里看病应该是第一选择了。”


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门诊楼服务大厅。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龙泽院区的开放,既满足了西城区旧城保护定向安置房居民的就医需求,也弥补了积水潭医院目前回龙观院区因规模有限投入不足的缺口,更有效完成了新街口院区的疏解工作。”积水潭医院医务部主任李笠说。


李笠介绍,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主体建筑始建于2015年12月,于2019年8月竣工验收,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6月26日开始,我们院区已经开始试运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病房、门诊分批开放,逐步收治的原则。”李笠说。


她介绍,在病房开放方面,6月26日起分批开放。截至7月19日,共计开放10个病房,460张床位,包括手外科、创伤骨科、矫形骨科等,共计收治患者394人次。共计完成手术303例,其中日间手术43例。


在门诊开放方面,7月16日起分批开放脊柱科、矫形骨科、运动医学科、骨质疏松门诊等。截至7月19日,日均门诊量1000余人次。


“我们希望将一些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到回天地区,能够对回天地区的医疗资源进行一个较好的提升和补充。”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部主任陈伟说。


与此同时,在设备方面,该院区设置智能化挂号、缴费机器,方便快捷,“同时,我们在每一层的门诊区域都设置了人工窗口,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李笠说。


全科医疗科副主任医师高谦告诉记者,对于医生来讲,新龙泽院区的设置非常方便和智能化,“包括智能化的操作台、病人报到整体流程等,都非常方便快捷。”


记者注意到,在诊室中,医院还设置了一键报警装置。陈伟介绍,一键报警装置直接连到医院的中控室,倘若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做到及时应急。


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门诊楼内科诊室内设有一键报警装置。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7月21日“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会上,李素芳表示,未来,回天地区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


据了解,在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指导下,北京将加快推进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项目建设,力争2023年底前建成。上述项目投运后,将新增床位1000张。此外,回天地区还将进一步扩充优质医疗资源规模、减少主城区医疗服务压力。同时,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将重点建设妇儿中心,提升辖区新生儿、儿童、孕产妇服务保障能力。


【展望】


五年后,回天地区会变成什么样?


为更好满足回天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北京市研究制定了《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并于近日印发。


李素芳在7月21日“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会上介绍,本轮行动计划将执行周期由三年调整为五年,将重点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设施、社会管理等6个项目包,共102个项目,并在滚动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动态管理。


在交通方面,未来五年,回天地区将继续促进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建设道路里程70公里以上,路网密度将由每平方公里6.6公里提高到7公里,超过中心城区平均水平。


同时,回天地区将推进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和17号线工程建设,做好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建设。两条地铁线路将增加新龙泽站、回龙观东大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东站等9个站点,建成之后,回天地区站点750米半径轨道交通覆盖率将由28%提升到41%。


在增绿方面,回天地区将以奥北森林公园为重点,以大尺度生态廊道、高标准生态绿道、高质量口袋公园串联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公园绿地500米可达。


在教育方面,回天地区将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二期等1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启动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二期、奥北幼儿园等8所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建成后,回天地区将新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2万个以上。


“北京将力争通过五年时间,推进回天地区功能组织更加高效,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缺口,‘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基本建成,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绿色生态生活空间基本建立。”李素芳说。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张磊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