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消息“银行告诉我,放贷不看银行的流量,只指社保基数。我还有一万元的月供,不符合他们的贷款标准。”准备申请一年期贷款10万元买车的张先生,打电话给与4s店合作的大型国有银行后,被告知无法获得车贷。
车贷是银行消费贷款的重要产品之一。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已成为银行当前和未来角力的重要领域。然而,银行业并没有给消费金融开绿灯。在银行消费贷审批趋严的背后,是银行消费金融领域、特别是占据较大比重的信用卡不良率的抬升.在此背景下,未来银行业如何在防范化解相关风险的同时,把握机遇,突出重围,值得关注。
不良率攀升带来考验
如果要列举近年来银行业的高频词,“零售转型”一定在其中。疫情发生后,扩大内需战略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从近期各家银行发布的2020年年报来看,零售转型的成果进一步凸显。率先实施以资产管理规模替代存款评估理念的招商银行(AUM)规模已达8.94万亿元,同比增加1.4万亿元,增幅达18.56%。明确表态要做零售银行的是平安银行,其AUM超2.6万亿元,增长32.4%;零售客户突破1亿,较去年底增长10.4%。
对于客户数量优势明显的国有大银行来说,零售转型的步伐更大。从营收结构来看,邮储银行零售线贡献了近70%的营收,远超招商银行,其他国有银行零售线贡献了约40%的营收;从利润结构来看,建行零售条线贡献了61.21%的利润,高于平安银行(61.10%)。其他主要国有银行的数据也在45%以上。
不过,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资质明显下沉,多头联合负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招商银行2020年年报显示,零售贷款业务受疫情影响明显,除小微贷款外,其他零售产品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截至报告期末,零售不良贷款余额217.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71亿元,不良贷款率0.81%,较上年末增加0.08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金额124.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91亿元;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1.66%,较去年底上升0.31个百分点。
“疫情导致消费者收入水平普遍下降,还款能力下降,还款意愿减弱。在一方面,与逾期还款相关的客户投诉数量激增,信用卡消费者保护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在另,一方面,信用卡风险持续暴露并呈现新特点,的欺诈风险和输入风险加速进入银行系统。”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陈大鹏说。
“此前,由于银行消费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无序扩张,2020年累积的集合债风险被释放,导致行业风险短期内快速上升。但从长远来看,这是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玉说。
“截至2020年末,光大银行信用卡不良率约为2.1%,较2019年上升0.3至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压力的增加使银行能够适度加强对信用卡额度的控制。”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亦丰表示,场景类信贷如信用卡增速相对较慢,或与去年疫情造成的信用卡不良率攀升有关.
把握行业分化机遇
“2020年,行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流行病
门共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为近四年来之最,并适度放宽了融资渠道、拨备率等要求,意在引导行业进一步规范、合理、有序发展,助力经济复苏。”刘瑜表示。另一方面,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一边是诸多新政将风控能力弱、以高定价覆盖高风险的机构清退出去,释放出市场空间;一边是竞争加剧,促使一部分类金融机构转型为信息科技服务商,催生出银行、消费金融机构与服务商深度捆绑的合作新业态。”刘瑜表示。
“当前,金融监管不断加码,从法律层面夯实了行业监管框架,监管统一性日渐增强,为信用卡市场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生态环境;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一场行业重塑、竞争洗牌的新变革到来。尤其是疫情的发生改变了大众生活方式,催生了线上经济新生态,而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支付融资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数字化工具,自然成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陈大鹏表示。
对于未来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方向,陈大鹏认为,国有大行依托网点和客群基础获取新客户的优势明显减弱,股份行尽管借力数字化转型加大了线上获客,但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信用卡市场将从流量竞争转向运营服务竞争的新阶段。
提升风控与数字化能力
“未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放大销售端的做法将受到限制,线下网点对银行展业的重要性快速提升,银行将逐渐注重线下网点精细发展能力及自营能力的重塑。以往单纯利用互联网风控代替商业银行风控的方式不再可行,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风险识别、风险把控的能力。”德勤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刘绍伦表示。
银行业开始提前布局风控。“我们主动调整和收紧客户准入及授信政策,重点针对共债类客户制定专项政策;加大对正常类客户的风险监测与分析,强化风险早期处置与化解;补充和完善各类评分模型,优化数据驱动体系,用大数据指导风控策略;加大贷后催收的人力与费用投入,按照逾期阶段逐级‘拦堤筑坝’,坚持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对标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清收处置能力;充分运用AI智能交互手段和智能机器人工具,提高业务效率、提升业务成效;加强司法诉讼类手段的拓展和应用力度,专项打击恶意欠款、恶意投诉等‘老赖’和不良客户,净化欠款催收环境、维护资产安全。”陈大鹏在介绍民生银行的相关举措时表示。
与此同时,数字化和精细化成为未来银行突围的重要方向。“推进消费金融线上化,需要积极对接各类生活及消费场景,获得更多的线上场景化入口和用户覆盖能力,与互联网公司、产业方和运营方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以实现消费金融服务的线上化、互联网化和用户场景化。”刘瑜认为。
据刘瑜介绍,光大银行信用卡正不遗余力加快线上化转型。一方面,提升渠道整合与生态建设能力,基于场景、流量、数据和平台等构建多渠道协同的获客能力,持续拓展内外部客户和数据资源,实现精准数字化获客;另一方面,探索新型营销模式,拓展与头部场景类机构的战略合作,更好地融入目标客群生活场景;此外,打造“掌上的信用卡中心”——阳光惠生活APP,增强线上化“金融+生活”服务和泛营销能力,打造集合服务和综合经营、实现客户需求和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的综合移动平台。
“多数传统银行联合场景方、数据方布局消费子公司,充分利用银行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形成母子公司互为补位、漏斗式经营格局,为银行自身消费金融业务积累经验。”刘绍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