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行业不同,企业家受到的关注也不同。例如,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有些行业不显眼却不可或缺,比如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航空、航天、汽车、电力等都是以有色金属材料为基础的。陈雪华能够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就是他在全球钴行业的领先地位。
钴是一种有色金属,主要用于电池材料和合金工业。2002年,陈雪华从农村进入桐乡经济开发区,引进湿法冶炼提取技术,建立了国内领先的钴湿法冶炼生产线。此后,他的人生与钴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钴,他才获得了76亿的身家。
陈雪华可以说是非洲淘金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家。17年间,他穿越大陆,让自己的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钴产品制造商。陈雪华永远记得父亲对他说的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s的话也激励着他踏上新的征程,让中国钴工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加繁荣。
接下来,姜老师将带大家看看这位“非洲淘金者”传奇的创业之路。
初中辍学,卖了10年豆芽
1961年,陈雪华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贫困农村。因为家庭困难,上学时,陈雪华经常背着书包和草筐,课间花十分钟在地里割草补贴家用。15岁时,陈雪华初中毕业。为了养家糊口,他选择了辍学。一个农家男孩为了谋生,吃了很多苦。他养了两年的鸡、鸭、兔和水貂。他做过很多行业,但是没有赚到钱。
16岁时,陈雪华开始工作。同时,为了赚更多的钱,他开始卖豆芽。每天上班前,天还没亮,他就会自己摘豆芽,拿到市场上卖。
白天上班,一大早上街,这一卖就是10年。虽然是小生意,还是赚了一些钱。1981年,陈雪华来到桐乡市路透镇侯祥村的一家村办化工厂永丰,做工人。当时工厂主要生产硫酸铜,陈雪华在其中不断学习工业生产的工艺和结构,并从普通工人晋升为采购员和销售员,一路晋升到副厂长的职位。
1993年,这家工厂因效率低而倒闭。离开工厂的陈雪华决定自己创业。因为有化工厂的工作经验,陈雪华在桐乡成立了一家化工公司。由于条件有限,公司只有几间平房和铁锅。但是陈雪华相信他总能找到出路。
跑去非洲,开启传奇淘金路
陈雪华的工厂刚开始只能称之为小作坊。通过提炼废弃的化学物质,他生产了氧化镍产品。由于成本相对较低,过程也不复杂,陈雪华相当顺利地赚到了第一桶金。陈雪华告诉自己:“无论是选择了哪一行,要嘛就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坚持这一信念,陈雪华六年来让氧化镍成为中国第一。不仅如此,他还出口到美国
,把一个小作坊做成了国际化的大生意。
不过,随着渠道渐渐透明,这一行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有压力就有动力、有挑战也就有机会,真正有决心的创业者不会畏惧改变。陈雪华就是如此,既然竞争日趋激烈,就该求新求变。
2002年,陈雪华凭借自身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钴产品大有市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了钴产品生产的业务中。

中国属于弱钴国,储量仅占全球的1%,且绝大部分没有开采价值。因此,中国的钴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在其他国家中,又属非洲刚果的钴资源最丰富。
陈雪华意识到,如果自己能掌握到丰富的钴资源,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钴矿山,掌握住源头,才能真正地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思及此,陈雪华一刻也不能等,立即四处寻找翻译,准备去往非洲。

当时,陈雪华的公司许多高层都质疑这个决定,认为公司一直以来都没有进入过钴产品业务,而刚刚踏入这一行,就要远赴非洲投资,公司真的有这个条件吗?
但陈雪华没有被打倒,2003年,他借来了一个翻译,毅然决然的来到了非洲,踏上了自己的非洲淘金路。
攻坚克难,成就钴行业领航者
在陈雪华去到非洲之前,国内没有一个钴行业踏入过非洲大陆。也就是说,陈雪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的事情都要靠他自己。而且,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上,要解决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的差异,连日常沟通都很困难,更别说搭建贸易平台了。
最初的几年,陈雪华每年有接近10个月要在非洲度过。他吃住都和员工在一起,而且生活用品都依赖进口,而且气候湿热。但是陈雪华并不畏惧这些困难,他靠着强大的毅力留在了非洲,并且先后建起了工作,买下矿山,并且打造了专属的供应链和物流公司来负责矿产资源的运输和对外贸易。

梦想的力量何其伟大,而陈雪华的梦想,甚至改变了中国的钴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他咋中非之间开辟出了一条跨越两个大陆的资源通道,一方面为非洲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造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也为中国的钴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如今,陈雪华坐拥76亿身家,却并未停歇脚步。他又有了新的梦想—希望成为全球锂电新能源材料的领导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陈雪华正信心满满地朝着新征程进发,这个草根出身、以梦为马的企业家,又会开拓出怎样的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