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最大生活圈新闻资讯、社区民生、同城活动、吃喝玩乐、优惠福利、跳蚤市场、聊天交友等信息平台
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有平等的权利参与职称评定、职务等级晋升、社会保险等.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支持系统内科研人员离职创业,被视为停薪留职的“2.0版”。这种明显优于前一种的积极政策,能促进体制内的人出海吗?
将过量的体制内精英引向社会创业
——李健
体制内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对员工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物流管理人员都有本科以上学历。我们承认体制内单位需要精英,但实际上体制内人员不仅需要科研人员,还需要从事接待和后勤管理的程序操作人员。体制内科研机构的考生能力普遍较高,很多高学历精英人才都要从事一些基础的辅助工作,这显然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支持系统内科研人员离职创业,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有同等权利参加职称评定、职务等级晋升、社会保险等.这一政策的出台,让那些体制内难以施展才华的精英找到了更好的平台,实现个人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983年,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发布《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号文件,规定停薪留职一般不超过两年,在此期间不升级,不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动保险待遇。“停薪留职”解放了体制内的一批人,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抓住了下海经商的机会,几经沉浮,成为中国商界的传奇。回顾过去40年,一大批精英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此,支持系统内科研人员离职创业,会使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更加协调,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让我们分析一下系统中的单元。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吗?需求肯定是需要的,但是现在供大于求,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这些高学历人才还面临着科研机构激烈竞争的诸多问题,如职称评定、科研经费争取等。
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政府又一次把创业的“绣球”抛给了体制内的人。具体到条款本身,被视为特殊优惠待遇的“三年”、“平等参与职称评审晋升”等表述,不会对是否创业产生实质性影响。真正想创业的人是不会在乎死工资的,所谓的“退路”远不是现实中真正的退路。只能说,从这项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鼓励创业的这样一个方向和态度。
离岗创业新政是“东风”
——关政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多有志之士、技能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开端。
《意见》提出“停薪留职”政策,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员仅限于科研人员,公务员除外。由此可见,这一“留薪留职”的新政策具有一定的试水意义,其主要目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压力没有减轻的情况下,鼓励更多人创业,通过创业创新促进就业。这一新政策对高校来说无疑是一股“东风”
大学生正处于敢打敢拼的年纪。他们不期待未来。掌握技术后,他们足够勇敢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许多大学生创业团队为他们树立了现实的榜样。《意见》鼓励以财政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投资等方式,优先向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激励和股权出售对企业成立期限和盈利能力的限制。这一系列的举措,肯定会对创业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走出去,做好事,创新创业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还促进了就业,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如果生意不成功,也可以
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保留身份,还不影响晋升,职称评定。当然,创业创新仅仅靠大学生和体制内的科研人员是不够,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还需要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因为不仅仅只有以上群体可以创业,管理人员、行政人员也可能拥有创业的金点子,企业家不一定全是技术人员。一旦试水成功,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停薪留职”3.0版及4.0版出现,让更多的有一技之长,有创业条件的人都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不仅对当前经济大有好处,对稳就业惠民生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议
政策出台欠缺系统性
——陈远华
国务院出台意见力推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但调查发现,不少科研人员心存疑虑,甚至有人称“这是一件麻烦事”。
欣喜之余,我也有着不小的担忧。在我看来,尽管导向正确,可此次“离岗创业”并不能完全和1983年的政策背景类比,现在创业门槛非常高,企业竞争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优秀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待遇不错,创业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的巨大机会成本,将是阻碍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因素。
单位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去创业了,还指望单位一直给你留着坑?单位对离岗创业政策“并不那么感冒”怎么办?更何况,一般科研人员离开3年,回来跟不跟得上单位发展节拍都是问题。
还有,单位真的愿意让你去创业吗?比如高校的老师,如果科研做得好,学校为了教学质量、招生,可能不乐意老师离开教学岗位;科研机构,为了国家级课题,可能也不愿意让骨干、精英离开工作岗位。
我认为,国家应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此项举措,让有技术的事业单位编制内的人员能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单位还应以一个权威机构来判定哪些人员、哪些项目可以离岗创业。3年后,这些人要重新回归科研、教学岗位,也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
文/记者 段净娜
《昌平报》原创
— END —
昌平圈 京北最大生活圈
微信号:bjcpquan
北京市昌平新闻中心出品
投稿邮箱:bjcpqu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