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a股质押股份总数为5924亿股,质押股份总市值为4.4万亿元。a股质押股份占总股本、质押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较去年10月有所下降,今年新增质押股份数量同比减少。业内人士表示,多元化的纾困方式正在有效解决股权质押风险。
精准滴灌解除大股东质押
位于浙江的a集团是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但2018年a股市场下跌带来的典型流动性风险,给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带来压力。
根据集团上市公司A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集团持有A公司股份1.3亿股,累计质押1.29亿股,质押率高达99%。二级市场的变化风起云涌。截至2018年10月中旬,该公司股价与第一季度末相比几乎下跌了一半。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资金援助,很容易在资金层面引发连锁反应。”a公司的秘书说。
2018年11月,A公司宣布地方国有资产主管。公告显示,集团持股比例减少,但仍为控股股东。地方国有资产企业成为第二股东。
某公司今年10月15日公告称,具有地方国有背景的公司计划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年初以来,A公司股价累计上涨100%以上,最近三季报显示公司业绩有所改善。
今年7月,同城L股大股东从国资背景获得7.42亿元资金支持,有望缓解股权质押风险。
“纾困资金及时缓解了公司大股东因股权质押而陷入的困境,维护了公司的稳定,重塑了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信心。”L股份董事会秘书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通过协议转让部分股份,引入国有资本,一方面缓解了大股东短期资金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第二股东的力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公司的资源和管理提供了合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转让不涉及控制权变更,控股股东地位不变,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权和治理结构相对稳定。本次股权转让不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从L股份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来看,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增长,资金充裕,发展势头良好。
创新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展示成果
去年10月以来,监管部门对扫雷股权质押、救助民营企业等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地方政府和机构相继设立救助项目,缓解股权质押风险。通过协议转让、定向增发、债权投资、大宗交易、股权收益权转让等多元化创新模式,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各地在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中探索出一套常态化的股权质押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多元化帮扶成效显著。
台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台州市政府在帮扶上市公司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原则,坚持政府积极有为战略。浙江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通过浙江省发行首只5亿元专项债,迅速为政府救助资金开辟了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目前,台州市县政府
三是提供融资担保。今年以来,台州市椒江区国有平台为一家上市公司12亿元公司债券的转卖提供全额担保,助力公司债券顺利展期。
第四,支持产业发展。泰州金投、临海金投9月率先组织资金认购H药业9.85亿元固定收益项目,其中泰州金投直接投资及参与基金份额合计4.57亿元,临海金投。
直接投资1.76亿元,组织社会参与资金3.52亿元。此外,台州市金投和方正证券成立规模约3亿元产业基金支持X科技台州车载触控项目投资,目前正在推进之中。华泰联合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纾困最核心的要点不在于单向资金输入,而是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具备专业过硬的技术能力。纾困不仅要解决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短期流动性问题,还应该为企业从长远着眼,通过资产重组、产业规划等综合性资本运作方案,让上市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汇聚合力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积极“自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纷纷设立纾困基金,证券交易所发行纾困专项债券,私募基金等市场机构加入纾困队伍。在多方合力下,当前纾困民营企业、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良好氛围和机制已经形成。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表示,今年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相关事项的通知,整体上有助于股票质押风险进一步化解。一方面,允许融入方协商将累计回购期限延期至3年以上,避免2016年以来股票质押业务大发展带来的集中到期潮;另一方面,允许纾困基金可不适用现行业务办法中关于单一融出方及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上限,加快纾困基金落地进程。
天风证券相关负责人指出,自去年10月以来,有关部门积极推出相关政策,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等设立质押纾困专项基金。其中,证监会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资金成立新基金,帮助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陷入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纾解股票质押困境;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继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各地方政府陆续成立纾困专项基金。随着证券市场信心重建,股票质押风险改善趋势将持续。
在以台州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纾困模式的同时,前期各类纾困基金实际落地的规模与各类主体宣传的目标规模相比仍有差距。根据深交所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股票质押回购风险分析报告》,二季度末已实施完成的纾困项目涉及224家上市公司,金额约861亿元。二季度在证券公司向深沪交易所申报涉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约的情形中,有五分之一的违约金额是因股东部分债务接受纾困后其他债务发生违约,说明其质押风险没有随纾困完全解决,纾困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有部分纾困基金在纾困过程中仍有犹豫和迟疑,纾困仍需进一步形成合力。某拟被纾困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纾困行为是否会引发融资连锁反应,心存顾虑。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防范化解股票质押风险特别是高比例质押控股股东的信用风险具有一定长期性和复杂性,各方必须敬畏风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考虑,齐心协力,综合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