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饮料配送一件能赚多少钱,商店卖饮料的利润有多大

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是牛股数量最多的最平淡、最普通的行业。就像我常说的,只要这个行业的产品好,就不会胡来,而且我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大概率的企业还是好的。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国外,在5年、10年、20年甚至50年的维度里,基本上长期崛起的行业,一定有消费品的一席之地。

食品和饮料行业有许多子行业,但从壁垒和护城河的角度来看,最好的子行业就是白酒,第二个就是调味品,接下来是乳制品、啤酒、肉制品、零食等。

虽然这些细分行业的整体增速都不是特别快,但有些行业可能会给人一种非常“传统”的印象,不如那些一年几次的高科技股、周期股那么刺激。

但其优势在于稳定可持续的复利能力,这些行业的龙头都以强大的竞争优势胜出。

一、食品饮料行业是如何赚钱的

餐饮行业的商业模式非常传统。——家企业制造产品,通过渠道(超市、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销售给消费者。

通常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产品的生产厂家直接把产品卖给终端渠道(什么是终端渠道?即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一方),然后将终端渠道卖给消费者。

二是有多个参与者,即分销商。也就是说,产品的制造商首先销售给分销商(可能是多层),然后分销商将产品销售或分销给零售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任何商业模式都可以抽象为最简单的公式,收入=总销量*单价。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增长,只能增加销量或单价。

增加销售额的一般方法是什么?一般是增加销售渠道。

1.发展渠道将商品卖到更多的市场

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何谦,最早是在西南地区,最近两年在全国发展了大量的销售渠道。

比如三只松鼠以前是网上卖,现在也是线下卖。在这里,我不建议这个企业。我个人不喜欢这个企业,就举这个例子。

原来做线上线下开发,有的企业原来做线下开发,甚至国内外都有(关注公司的销售渠道策略)。

2.提价

通过不时提高产品的单价来增加销售额。一般涨价是品牌和渠道涨了之后才能做的事情。

事实上,包括茅台、白药和榨菜在内的品牌已经建立了十多年。大家后期增长的逻辑是产品已经进入涨价周期。看看涪陵近年来榨菜的涨价操作就能明白这一点。

3.推出新的产品或新的品类

推出新产品不仅能促进销售,还能起到“隐形涨价”的效果。

一般来说,食品饮料公司更喜欢推出“改良”的新产品,风险较小。消费者已经通过上一代品牌熟悉了这一点。只要他们改变包装,在营销中做好设计,改变口号,总能重新点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强替代过去经常购买的上一代产品的可能性。

le="font-size:15px;">二、对这个行业的划分


如果按照品类的不同来划分(品类是指产品的类型,如白酒、黄酒、啤酒、酱油、醋等等),食品饮料的下面可能涵盖了几十个不同的品类,但最好的消费品都应该是以下这个排列:


社交品>上瘾品>功能性产品>必需品>鸡肋品


我们在分析一家企业的产品的时候可以好好想想它的主营产品属于哪一类,如果某家公司的产品,同时兼具上述的两种以上的属性, 很容易就会催生出大牛股。


比如茅台同时符合社交性和上瘾性,星巴克则同时符合社交性和功能性。


三、关键成功要素和竞争壁垒


在食品饮料这个行业里,一家公司要做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品类*品牌*渠道.


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乘法关系,就是说如果其一为零的话,其他两个都不存在效果。


1、品牌决定企业价值


消费品行业有一句话特别有名:好的品牌等于一个品类。


也就是说,有了品牌,自然而然就能创造客户。


品牌如何创造顾客?最根本的是在心智中创造预售


消费者想要购买某件商品时,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这个品牌。


甚至他还没走到货架前,就想到要买这个牌子,比如把老干妈摆在货架的角落也没关系,要买辣酱类的顾客照样会将它找出来。


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品牌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消费者最大化减少了购买某个品类时的决策成本一一犹豫什么呢,直接购买XX牌的就行了!


同时,品牌产生其决定性不在于老板,不在于公司,而在于消费者的心智。


所以说,品牌除了能够创造客户以外,另一个巨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一家公司最大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2、品类决定天花板


①品类直接决定市场高度


品类对于细分市场的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品类决定市场的高度, 也就是企业能够触及到的天花板有多大。


一家企业能做多大,在最初选择哪条赛道作为起点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一个只有10亿的细分市场空间,这个行业里的企业的上限也就在这里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A股当中市值最大的几家食品饮料公司,都集中在4-5 个固定的细分行业里,白酒(市场规模6000亿)、调味品和乳制品(市场 规模都是3000亿),肉制品和休闲食品(市场规模2000亿)。


②除了行业空间以外,什么是好的细分赛道?


一件商品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数*单价*复购率 (次/年)


在这个逻辑之下,除了赛道本身的市场容量以外,决定某家企业所在的是不是好的细分赛道的因素主要还取决于:复购率,价格敏感性和销售半径。


复购率本质上是由品类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营销、数据分析和渠道管理来提高复购率,但是相对比较有限。


如果产品比较鸡肋,可有可无,就没有必须性,也不会有复购率。


而像前面说过的生活必需品、功能性产品、上瘾品、社交品天生就能促进复购,如果社交品、功能性产品和必需品都建立在上瘾的基础上那就更加无敌了。


复购的重要性对于一件产品,一个公司来说,具有决定生死的意义。


然后就是价格因素,好的赛道,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这里有两层理解。


第一就是极低的低价品类。


比如像榨菜这个赛道,为什么能跑出大牛股?因为它同时符合了受众范围广、单价足够低、复购率很高(消费频次高)这三个特点。


就拿价格来说,你想想看,最早一包榨菜都不到1块钱,就算它每年提价10%,下一年卖1.1元,再下1年卖1.21元,不知不觉就把价给涨了,完全不会影响到销量,消费者对这个商品的价格敏感度太低啦!


而且你还会发现它的毛利率接近60%,提价10%对于净利润的提升要远超这个数值!


最后要说的就是产品的销售半径,大家可能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最早的时候,中国乳品行业光明是老大,但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光明的市值在伊利市值的10%左右。


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光明在过去的十几年来,一直未能走出区域性乳业龙头的定位,没有成为全国性企业。


为什么在一开始大家都是区域性龙头,光明没有走出去,而伊利蒙牛走出去了呢?


原因还是来自产品的特性,其实在这个行业里,很多东西都是由品类和具体产品的特性在一开始就决定好的。


光明一直是低温奶产品,由于保存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所以在大家都是区域竞争的时代,光明是全国最大的乳品公司。


但到了2000年,蒙牛、伊利等企业都向常温产品转型,光明放弃进入常温,就被迅速超越了。


冷链产品、保质保鲜期短或其它原因造成长途运输不经济,只能去异地建厂,这样一来,每扩张到一个地方就要多出一笔固定资本支出,还常常受制于产能瓶颈,扩张起来非常非常慢。


而常温产品,保质期长,可以远距离运输,扩张性极强,一处产地可以供应全国,全国经销商网络一铺、就可以几何式发展。


3、渠道:渠道决定业绩的稳定性


食品饮料公司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比较简单的公司,非常能够体现规模经济特点,在三个关键成功要素当中,品类是选择题,是比的眼光,而品牌和渠道就是每家公司管理层需要真刀实枪去拼的点了。


特别是渠道,它背后考验的其实是管理团队的执行力,对渠道的下沉管理以及生产质量检控,还有最终对整个市场推广策略的执行和实施,都非常考验日积月累的功底。


经销商,对于我们国家的市场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相比美国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大的消费品牌完全可以直接去做销售搭建渠道,而我国人口那么多,人口密度非常高,很少有某一个品牌商有能力自己独立搭建。


所以我国不管哪个细分行业,都有个巨大的经销商群体,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而谁的手里紧紧地抓住那么一张经销网络,在品牌的加持下也会越来越牛逼。


以经销网络护城河见长的就要数伊利了。


早年的伊利和很多饮料企业一样,都是靠一个大单品白奶做起来的,然后它通过将经销商管好,持续的优化。


最关键就是能保证跟你混的经销商比别的更赚钱。


比如有些公司在搭建渠道的时候,它的销售费用飙升得非常快就是给经销商让利,这样一来你这个经销商有奔头,赚到钱了就提高经销商的黏性和稳定性,然后你能更多地去专注于你的产品本身,不断推陈出新。


温馨提示:文中涉及的具体公司,为分享举例,具体是否买入还需要持续跟进,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希望爱投资的你能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