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每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
今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和技能工匠的重要途径,让城乡新劳动者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培养大国工匠和技能工匠,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这些问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做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打造一种文化
随着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们对创新创业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然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人理解“创新创业”,甚至干脆就是“创业”。这样,他们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开。这是一个误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坚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程”,将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爱、敬业、快乐、勤奋、勤奋”精神和认知、实践、合作、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技能型工匠。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真正与每一位师生息息相关,创新创业文化才真正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创新创业精神才真正流淌在学生的血液里。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加强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而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激发。近年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理念,将“人人都是创新者、企业家”的时代精神注入校园文化。
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进入学校后,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已经成为他们内心的动力。这样,学生就愿意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他们的目的不再只是追求一个地方,而是获得一种体验,体验一种成长。这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了所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学校图书馆图书借阅率较2017年增长了161%,比同类院校高出16%。过去,老师强迫学生多去图书馆看书;目前,学生主动在图书馆学习和查阅资料,以解决项目问题。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高。
可以说,学校里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也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行动。
构建一种机制
如果办学的好主意是
但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顶层设计,成立组织,提供服务保障。但整体水平不高,存在专业结合不紧密、教学质量不高、指导帮扶不利、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有的高校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够了,比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一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对于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质量提升和效益升级的迫切需要
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而且影响着我国经济顺利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真正做到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在修订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意味着学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深层改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每一位师生,难度很大。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例如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最终,学校上下形成了共识: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把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这个定位,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了“一体多元分层次”教育模式,让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里落地。
首先,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主动优化专业结构,发挥智能制造等示范专业的优势作用,构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良性互补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资源牵引产业升级的能力。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改革,制定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构建“五育平台”,强化协同育人。
其次,确定“多元化”教学建设。学校面向所有专业,设置创业必(选)修课程,做到线上线下同步开设、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学校还实施了弹性学制、学分转换、建立创业评优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以及打造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和以校内导师为主导、企业导师为引导、校友导师为辅导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团队。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教学建设机制。
最后,形成“分层次”培养方式。对于全体学生,学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做到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全覆盖;对于有创业意向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学校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作为“全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优势,开展多期GYB和SYB培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创业意愿强烈、能力突出、想法成熟的学生,学校进行封闭式精英教育,重点培养,精准提升。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普及教育+意向教育+精英教育”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
随着“一体多元分层次”教育模式的逐渐完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形成了多方相互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并且推动新机制实现了更好地运转。
形成一种生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积极探索、示范引领、有序推进阶段,目前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根据新阶段的新要求,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搭建完善的实践平台是一个关键环节。
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践平台和保障体系,但是,在一些学校,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特别是在打造实践平台方面,看似硬件条件出色,但是因为独立运转而影响了育人效果。为了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构建了“一体多元分层次”的教育机制,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师教育职责、完善科研创新机制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融合,还打造了“1+2+N”实践平台,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1+2+N”实践平台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整合优势资源的探索结果。“1”是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院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郑州市郑东新区管委会、清华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校、政、企”四方共同建设了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按照“一中心多基地”的总体思路,打造辐射全省的创业培训孵化示范基地。
“2”是学院创客空间和大数据“双创”基地。学校出资400万元建造了集创业苗圃、创业培训、创客咖啡、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为一体的3400㎡的创客空间和创业培训中心。目前,已有130多个项目入驻大学生创客空间。同时,学校与微软(中国)共建面积为1400㎡的校企合作项目。
“N”是各专业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整合了2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大师工作室、9个实训中心、9个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工作室和179个专业实训室,向全校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和专业技术指导。
各种平台相互合作、无缝衔接,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1+1>2”的效果。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等领导先后视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正在推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水平发展,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正在推动学校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学校先后获得 “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 “河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在带动学校的高质量就业。学校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3.50%、91.22%、93.10%,位居全省和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同时,近3届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就业现状满意度呈上升趋势,职业期待吻合度呈平稳趋势。
这些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我们知道,这是学校在新时代的一次再创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我们不懈奋斗、勇于创新。(李桂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