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马跃华光明日报通讯员欧阳桂莲
近日,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000余名师生和382支创新创业团队齐聚厦门大学校园,校园里的青春激情在创新创业的海洋里起航。
本次比赛,进入决赛的厦门大学八个项目组共获得6金2银。其中,“洛华新材料”项目凭借其良好的商业性、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创业团队,获得大赛评委的高度认可和青睐,以总分1140分排名全国第二,获得大赛亚军。
成绩的背后,是厦门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思考和探索。厦门大学抓住了“政策”“利益”“区域”“资源”等关键词,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验。改革经验初见成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学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备受社会和行业关注。
兴趣带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一年内我能做什么?
对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杨亮来说,一年时间里,他结识并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团队伙伴,三班倒合作完成实验,在寒冷炎热的夏天走街串巷,为了同一个目标携手前行。这一年,在研究所教授方柏山的指导下,他和朋友们决定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的选题,走访调研了厦门各级医院,对我国癌症诊疗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无数次头脑风暴、无数次实验、无数次碰撞,构建了无细胞的疾病诊疗体系,并开发了相应的设备和手机应用。
近年来,厦门大学不断深化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以兴趣为驱动,实施全员化、多元化、课程化、团队化、国际化、常态化、日常化的科技竞赛新模式,鼓励学生因兴趣创新创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7年,厦门大学学生获得省市两级学术竞赛奖项3796项,其中国际奖项433项。2017年较2012年分别增长251%和425%。
地域联动 打造联合培育平台
2017年底,教育部宣布中国16所高校、2家企业为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首批上市单位,厦门大学榜上有名。
Maker Exchange Center的成立,为厦门大学学生和创业青年带来的不仅仅是15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和研究实验室、价值3000多万元的教研仪器,还有谷歌、英特尔、亚马逊等公司的云平台和技术资源,Xilinx、TI、ST、ARM的捐赠开发套件,腾讯、华为的研究项目,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的创新课程和资源,Fab Lab。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Maker Exchange Center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讲座、培训和竞赛以及校际合作,直接影响了1500多名学生,并通过教师培训将经验和技术传播到60多所大学。
截至目前,厦门大学与厦门知名企业联合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58个,延伸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功能,举办学生创业企业见习招聘大会,为创业企业搭建展台,为创业团队寻找“创业伙伴”。提供支持;建设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优化课程体系,每年为厦门400名大学生和100名大学生开展“ETC创业培训”(教育、孵化导师、投资资本),帮助解决项目的战略规划设计和实际操作问题。
资源推动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这
和成长,成为近年来厦大科创团队的一张名片。对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继芳老师来说,她是团队成长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管理者,亲身经历了团队的每一点滴变化。科创实验离不开场地空间,从最初院楼的天台,到地下停车场,到芙蓉隧道专门辟出的科创基地,再到如今科技园800多平方米的场地,机器人团队告别了“怕风吹、怕雨淋、不见光”的历史,有了越来越好的硬件条件和发挥空间。
不只是RCS机器人队,厦大还有“智能车队”“工业自动化”“创意工厂”“航模队”等一系列科创团队。学校通过这些校内实践平台的打造,为学生进行科创竞赛训练提供了重要场所,让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有了用武之地。此外,学校还建立湖畔咖啡、惜夕湾咖啡等特色创业实践基地,招募学生创业团队自主经营,搭建全仿真创业环境;设立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科研训练课程、风投引资、项目孵化、跟踪扶持等服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创业孵化中心,为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场地优惠、投资融资、创业咨询等服务。
厦大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说:“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实行创新学分奖励制度,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