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尤曾伟杨林
编辑|彭
“低月供”诱导、“砍头息”陷阱,以及各种利率显示……混乱的贷款市场终于迎来了央行的铁拳整顿。新规实施一个月后,各贷款机构的整改情况如何?借花的人实际利率是多少?
2021年3月31日,央行发布的第三次公告明确“所有贷款产品都要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通过网站、移动应用、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应予以说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据央行介绍,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
近日,界面记者测试了几款主流贷款app,发现不少贷款机构除了日常利率外,还实施了调整并公示了年利率,但仍普遍存在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如年利率“躲猫猫”、采用简易计息方式时未能如实说明等。
记者在
多个贷款产品年利率玩“躲猫猫”,海尔消金高达35.34%
界面测试的20款主流贷款应用,既有蚂蚁、JD.COM、腾讯、百度、头条客、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的消费贷款产品,也有兴业、海尔等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产品,还有360数科、乐心、信业等头部贷款机构。根据实际测算,近期很多贷款app都进行了调整,年化利率在贷款产品页面和海报上都有明确标注。比如借钱、微贷、有钱花、美团生活费等。但仍有一些机构的贷款产品“捉迷藏”了年化利率。
界面记者发现,部分机构的APP/官网、产品页面并没有明确说明贷款产品的年化利率,只有用户填写个人资料、上传个人身份证、通过人脸识别、录制验证视频,并同意公司查询信用报告、绑定银行卡后,才能知道贷款产品的年化利率。
出现这些情况的机构有:小米借明星、苏宁任性贷、滴滴贷款、360借条、上演音乐《乐华借钱》、招联消费金融、即刻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在完成所有认证、授信流程后,也会因为没有贷款额度、不能申请贷款、不能查看贷款产品年化利率而被拒之门外。
此外,界面记者测试发现,主流贷款产品的年利率普遍在24%以内。在入选的测试对象中,海尔消费金融的年利率高达35.34%,接近36%的红线。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所列的年化利率只是记者的测试结果。随着用户信用状况的不同,用户承担的贷款年化利率也可能不同。
贷款机构年利普遍以单利计算,仅两家作出如实说明
之前,借款人因为不知道真实的贷款成本而陷入债务陷阱(所谓“套路贷”),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贷方一般有两种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远低于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比名义利率更能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
font-size:15px;">央行此次公告明确指出,贷款年化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贷款本金应在贷款合同或其他债权凭证中载明。若采用分期偿还本金方式,则应以每期还款后剩余本金计算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
计算贷款年化利率较为公允的方法是,根据借款人的借款本金、每期还款金额、贷款期数等要素,考虑复利后计算得出的年化内部收益率(IRR)。
同时,央行也表示,贷款年化利率可采用复利或单利方法计算,复利计算方法即内部收益率法,采用单利计算方法的,应说明是单利。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虽然多家贷款机构注明了年利率,但仍存在整改不到位的情形,如各家贷款机构普遍采用单利计算方式,且未按规定进行如实说明。在选取的测试对象中,仅微粒贷、拍拍贷借款在确认借款前分别注明了单利计算方式,其余均未说明。

统一口径明码实价,央行新规打破低利率“幻觉”
贷款利率“明码实价”后,对整个贷款行业乃至对金融消费者有何影响?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明示利率的规则上,本次公告明确,所有放贷机构明示年化利率是必选项,而公布日利率和月利率是可选项。
这一规则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避免看到一个低的日利率而低估一些放贷机构的实际贷款成本。二是对放贷机构有利。如果一些借贷资金占用时间非常短(如7天),那么折算成年化利率可能显得过高。而同时展示日利率或月利率,有助于借款人根据资金需求的实际紧急程度、作出合理安排。
“央行公告的目标就是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金融消费者和放贷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沈艳称。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也指出,一方面是对于用户需求的影响。以前贷款机构常用日利率或月利息展示,会给用户造成一种“利率幻觉”,激发用户的贷款需求。展示年化利率一定程度上能够让用户真实感知贷款利率的高低,降低用户的贷款意愿,比如日利率万五,年化利率就要18.25%。
另一方面是对整个贷款行业的影响,央行明确贷款产品展示年化利率,提供了统一的口径。统一标准后,有利于用户在所有的贷款之中选择合适的产品。从这个角度而言,会一定程度造成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消费金融观察人士苏筱芮认为,这个规定主要对贷款行业起规范作用,在事前介入,避免金融机构以“低利息”的幌子诱导金融消费者。该规定对原先合规开展金融营销宣传工作的机构应该影响不大,但是原先各种诱导用户贷款的机构,其原有的套路将难以为继。这会起到一个正本清源的作用,避免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