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十四五”新发展目标,
充分满足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
成都启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来,
成都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融入新发展格局,
启动重大项目133个,投资600多亿元。
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逐一推进。
民生幸福的生动写照
将在成都高新区慢慢呈现。
成都高新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为推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成都高新区成立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和明确了全区推进十大工程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并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5个内部小组、10个专项推进小组”的工作机制,分别开展相关工作。
01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效率,促进公平,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保持收入合理增长,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形成了与成都高新区区域定位相匹配、有利于激发官员创业活力的收入分配格局。到“十四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力争突破7.7万元。
任务清单
提高工资性收入
动态淘汰“零就业”家庭,居民年平均工资收入增长7%。
提升经营性收入
拓宽居民经营性收入路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居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
增加财产性收入
推进财富管理创新,加强投资者教育,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业务。对推进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给予特殊奖励。居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速达到9%。
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
深入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法定人口“应保尽保”。居民转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与“十三五”末相比,中等收入群体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0%。
02 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形成了五年总体规划和今年工作计划,形成了任务、项目、机遇三大清单。其中,任务清单有4节28个项目任务。鉴于鼓励社会参与办学、办医、办赛等方面的需要。编制了机会清单,明确了需求、支持计划和联系方式,将向社会发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任务清单
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有36所新幼儿园、14个公共公园和27所新中小学,提供67,395个学位。
style="font-size:15px;">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行动,到2025年,新增三甲医院3家,全区三甲医院数达到4家,每千人口床位数超过9.0张。
打造优雅时尚文旅新场景
积极配合推动金融城艺术中心、张大千博物馆等一批城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区内拥有城市文化地标达到12座以上,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达到23家。
共享崇尚运动的生活新风尚
实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行动,推动成都高新区“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全面建成,推动每个社区建成1个以上运动角,新增全民健身馆和户外运动场、天府绿道等健身空间25个。

03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聚焦百姓衣食住行,完善供给体系、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品质,持续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任务清单
房子住得起、有保障、可选择
积极推进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大低价商品房上市销售,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人才公寓项目建设,新筹集建设人才公寓2万套,积极推动取得预售许可的人才公寓项目开展租售工作,切实保障人才住有所居。
生活必需品价格稳、种类多、品质优
到2025年,签约区级重点保供企业5家以上,区内大型购物中心、商超、卖场投运总数达40个以上,标准化菜市场达32个以上、生鲜超市80家以上。
生活服务就近便捷、丰富多元、温暖贴心
探索推进社区缝合,打造居民家门口尺度宜人的生活服务空间,全覆盖优化调整卫生、养老、文教、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全面构建社区15分钟步行生活圈。

04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职住更加平衡适宜、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心美好。年度项目清单包含18个项目,主要包括“新增人才公寓、打通断头路、治理堵点”等方面。其中,7个项目处于方案设计或施工招标阶段,7个项目已开工,1个项目已完工,启动率达83%。
任务清单
职住格局平衡适宜
深度研究高新南区交通提升规划,系统优化交通路网,打通拥堵瓶颈,疏解过境交通流量,助力交子商圈发展和天府新中心活力延展。
交通设施智能便捷
打通中和大道、大源7线、定安路等13条“断头路”;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边角余料”推广停车场商业化改造,利用地下空间实施立体化、智慧化停车设施建设,推进停车资源扩能共享。
出行选择丰富多元
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全面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通勤公交体系,公交接驳地铁线路新增20条;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实施约40公里自行车道建设。
交通管理规范有序
运用全市交通智慧管理系统,提升交通管理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区域接轨;“一点一策”治理重要道路堵点,完善重要景点、重要消费街区周边道路交通管理,实现“快进慢游快出”。
通勤生活深度融合
打造陆肖、五根松2个TOD综合开发示范点,在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和社区绿道发展生活服务业态,引入新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让市民可在“回家的路”上解决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05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以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等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为牵引,全面加速老旧小区和片区改造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味。形成了今年项目清单37项,其中有7个重点项目。
任务清单
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双提升
分层级、分类别、分时序逐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7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完成28个老旧小区分类改造;推进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70台。
老旧小区服务治理更完善
分层级、分类别、分时序逐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7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完成28个老旧小区分类改造。
老旧片区重构市井烟火气
结合“金角银边”打造,对辖区内已建成的桥下、游园、广场等低效利用空间植入场景、提质赋能,促进“剩余空间”变为“金角银边”;加快街头绿地、小游园建设和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06 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持续涵养生态、美化大地景观,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区域,公众对生态环境感受度满意度不断提升,使绿色成为全区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梳理了“蓝天、蓝网、净土、绿润、宁静”5大高新行动、细分15项重点任务。
任务清单
天更蓝
深入开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进一步健全与周边区县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
水更清
深入开展锦江流域河道排污口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完成排污口整治。
土更净
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实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100%。
景更美
全区建成天府绿道500公里。持续实施“全域增绿”“两拆一增”工作,大力增加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5平方米。

07 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以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为重要评价标准,对照全国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市场体系,高标准制定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聚焦市场主体和市场经营活动,围绕市场准入、投资建设等关键环节,确定了10个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推进重点改革任务。
任务清单
办事环境便捷高效
加快政务服务新中心建设,打造设施一流、智慧亲民、功能完善、环境温馨的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政策环境稳定可及
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升级企业政策兑现“一窗式”受理服务、打造“高新通”企业服务平台、健全接诉即办和督办问责机制,市场主体诉求100%受理、100%回访,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政府”。
市场环境公平开放
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精简优化涉企许可事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市场准入全面实现“非禁即入”。

08 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以“锐意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气度激扬青年奋斗勇气,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温度提升青年情感归属,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任务清单
创新有平台
围绕全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助力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0场以上。
创业有底气
打造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就业有机会
发布成都高新区继续紧缺工种目录,新增实习见习岗位1万个,提供新职业岗位5万个,就业人员和就业机会比例达到1:3。
情感有归属
围绕产业功能区布局人才工作站,提升人才服务的针对性。优化高新金熊猫人才卡,分层分类提供医疗、住房、交通等服务事项;推动“青年之家”区域全覆盖,组建成都高新区青年社群联盟,大力开展婚恋交友、兴趣交友、体育竞技等青年社交活动。

09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全面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全周期呵护城市安全,用聪明的“城市大脑”实施智慧治理,让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城市安全、韧性全面增强,让城市治理更加有序、更富活力、更可持续。
任务清单
城市管理智能便捷
升级优化“城市大脑”,持续推进数据汇聚大作战、系统感知大作战、特色应用大作战。
灾害防治高效及时
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建设工作。推广地震预警报警系统,学校、社区的地震检测和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
安全防线牢固坚韧
全区用户年度供电可靠率达99.9%。天然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供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配合老旧小区改革整体部署,老旧小区燃气设施应改尽改。
社会环境稳定有序
开展“平安高新”工作,开展多个专项行动,实现刑事案件总量、违法犯罪警情持续下降。市民尊严得到捍卫、生命得到保护、财产得到保障。

10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全面彰显人文关怀,夯实成都高新区作为全省、全市“首善之区”的底色。精准把握“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的多层次需求,提升公共服务产品水准,强化柔性关照和人文关怀,把成都高新区建成全市“全龄共享、友善公益”示范区。从孩子开心成长、老人舒心长寿、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市民共享友善和美4个方面,拟定25项任务。
任务清单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
实施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行动,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在全区新建居住区,按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进行规划配置;推进0—3岁托育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开展“1(示范性照护机构)+N(社区照护设施)”模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壮大普惠婴幼儿照护机构。
让老年人舒心长寿
健全“区—街道—社区—楼栋(组)”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200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 “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所有街道,试点开展日间照料和夜间监护服务。
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
构建低收入群体动态管理、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稳步扩大兜底保障覆盖面。实施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新旧公共场所无障碍化率分别达100%、80%。
让全龄市民共享友善和美
营造全龄公益慈善氛围,推动社工服务、志愿服务惠及全龄居民。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到2021年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底,注册志愿服务队伍不少于1800支、注册志愿者突破18万人。

来源: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成都高新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