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自选集1:一位经济学者眼中的世界》01《陈宪自选集2: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陈贤执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研究从观察开始。具有良好直觉的经济学家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一个假设,即科学问题,然后进行下一个假设,即给出边界条件,然后选择模型,确定变量,并通过可重复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出假设是否有效的结论。如果说这些是创造新知识的工作,那么,直接面对公众和社会,用经济原理和方法,对经济现象或其他社会现象进行专业分析和通俗评论的,就是“下巴丽人”的工作。其实两者没有区别。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对于非经济学课程的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经济学家走出象牙塔,用生活化的语言分析衣食住行中的经济规律,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有足够的参考信息,做出相对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决策。为满足读者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贤教授的自选集,并精选了陈贤教授在《解放日报》 《文汇报》 《南风窗》 《经济学家茶座》 《探索与争鸣》等媒体上发表的关于公共问题的文章。以人为本是入选自选集的文章的核心理念。
陈贤教授自选集分为两卷。《陈宪自选集1:一位经济学者眼中的世界》的内容包括服务经济、公共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陈宪自选集2: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包括三大主题:创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和人力资本。
为什么深圳和长沙发展越来越快,区域差距是如何产生的?都市圈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建设有什么关系?都市圈在大国经济中有多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各种变化将影响公众在生活、就业、就学和投资等方面的决策。在本书中,作者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描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真实的数据和经验为读者提供了生活决策的参考。
利益失衡谁来关注?政府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高速公路路权交易?如何做更多与农民和农民工相关的事情?从这些问题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一个经济学家的人文意识,看到作者为改善公共生活空间和公共服务所做的努力。
在过去十年遭受干旱和资源严重短缺的贫困县,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很低,但却以高产“一号”著称。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每年寄回家的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几倍,而地方教育支出只占财政支出的近六成。如何有效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如何进一步完善?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做了分析,也为一些地区乃至不同家庭摆脱贫困提供了参考。
作为创业国家,以色列创业公司有哪些重要特点?我们能从以色列的创业和创新中学到什么?中国深圳“双创”有哪些优势?今天,你创业的时候做什么?今天,谁在创业?你今天从哪里开始创业?今天,政府是如何行动起来创业的?如何认识中国的企业家?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在书中一一解读,为不同学科的创新创业提供参考。
作者:徐伟
编辑:薛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