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安和袁是安康市镇平县城关镇朱街西村人。2015年,他们结束了在矿上八年的工作生活,决定回国创业。2017年,他们在大山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17万元,从“贵燕”变成了“头燕”。谈及返乡创业的初衷,陈伟安说:“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父母年纪大了,想多陪陪父母,另一方面是农村这几年发展很快,家庭的政策比较优越。农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开始,我们选择种植魔芋,但失败了,后来我们用自己的房子开了一家农家乐。”
陈伟安的家离县城18公里。想开农家乐,如何吸引客人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陈维安并没有急于开农家乐,而是潜心研究自己的“特色”,自己养猪、养鸡、种菜.陈伟安计划以原生态食材作为自己的“特色”。经过一年的筹备,陈伟安的农家乐于2017年开业。
陈伟安的妻子袁是这家农家乐的厨师。她以前在矿上做饭,厨艺很好。再加上用没有撒过农药的纯谷物和绿色蔬菜喂养的猪和鸡等原生态食材,农家乐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客人。一桌21个菜,480元,顾客不用点,夫妻俩为食客准备了地道的农家菜。来他家的客人,除了吃特别的农家菜,还可以留下来。陈维安说:“大巴山夏天很凉爽。每年都有几个老顾客从Xi安来我家度暑假。他们活了一个月。"
从农家乐走到山上走五六里就到了陈维安的老家,那是农家乐的种植养殖基地。陈伟安的父母和婆婆就住在这里,帮他们种菜、养猪、养鸡。
陈伟安和妈妈在老房子的阁楼上烤腊肉。陈伟安说:“我父母每年帮我们在山里养20头猪。猪是用玉米、红薯、萝卜和青菜喂的,我们要养一年才能杀生。每年都要熏十七八头猪的腊肉,剩下的猪用鲜肉的时候再宰杀。熏肉都是给我们农家乐的。”
农家乐用的鸡和蛋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70岁的父母婆婆勤劳,全力支持孩子开农家乐。陈伟安说:“老人们真的很辛苦,他们在帮助我们,我们小两口也得加油。”
陈伟安说:“我们一年要招待1000多位客人,平均每天3桌。去年,我们获得了17万元的净收入。我们家接待能力有限,简直太忙了。”现在,陈伟安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也在镇上培养成了村级后备干部,优先发展党员,任命他为村支部副书记。他说他成功了,想带动村里的老乡做农家乐。
实习记者柳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