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浩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号文件,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到203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25%的具体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期待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比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不完善;理科教师总数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社会和家庭参与科学教育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在育人的全链条中提出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包括求真、创新、质疑、包容的精神,还包括科学探索者身上所体现的信念、勇气、意志、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要坚持以德育人,把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要利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热点,利用身边著名科学家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体验祖国强大而科学的魅力,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对于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要加强个性化培养。
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发挥好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水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质疑和试错。学校要落实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课时注重实验教学。教师要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探索,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必要在高等教育中推进科学教育和科普。深化高校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也要看到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区域差异,解决科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要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对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支持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自主开发本土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师培训过程,加大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育人,事半功倍。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博物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