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老板圈有人说:“农业到处都是坑,你后悔死了!”投资现代农业的老板大多是有文化、有管理、有商业知识的老板和商人,但一碰农业,总是失败,负债累累。这是为什么?
为了找到答案,笔者林海最近与22位投资农业项目的老板和2位农业300多万元的农民老板进行了深入交流,似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这22位投资农业的老板,他们都是啥来历,为啥热衷搞农业?
,这22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65岁以下,均在6年内参加过农业种植项目,规模在100亩至1000亩之间不等。首先,对这22位投资大佬的身份和经历进行分类介绍。有14个企业主原本在建筑、房地产和在外面开工厂赚了大钱。他们属于带团队、有丰富企业管理和项目运营经验的企业主,老家娇生惯养;有8个人在服装、五金、娱乐、餐饮等行业挣钱。虽然他们不一定知道如何管理企业,但他们绝对是商业大师。
这22位回乡投资农业的老板,都是从家乡农村进城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父母是农民。他们大多从小在家乡穷困潦倒,受尽磨难,无法忘记心中那些乡愁记忆。长大了出去挣钱,总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改变家乡和农村,所以对农业农村农民有很深的感情,也叫“家乡情怀”!他们出国吸引投资,回家通过商会和其他组织投资农业项目。这22位老板几乎都是20多年没种过地的。
010年到1010年,回来1,返乡回来投资农业的老板现状:投资的22位老板基本都是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在100亩以上,建设相对规范。目前有12个人正在遭受困难,他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基本上都是本金亏了,有贷款,算是“坑”了。有四个人三年没盈利,每年都在贴钱,但是没亏多少。现在他们主要从事其他生意,以农业为副业取乐。种了三个菜园,每年都能维持正常运转,有补贴,有创收,收支几乎持平,还在想方设法增加额外收入。
2,有3位投资老板眼前是真实赚到了钱.然而,他们没能在自己的农业园区里种植水果,菜园也给了农民自己的蔬菜。这3位老板具体赚了多少属于商业机密,但他们的模式林海已摸清楚:将公司搬迁到地级市和省会城市,与家乡种植成功的当地园林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统一注册商标和证书,主要是有机蔬菜和特色水果,并成立合作社。他们每天跑出去和百国园、博克斯玛连线,负责销售运营;农民合作组织负责生产管理。他们负责销售风险,另一方负责生产风险。如果工厂倒闭,他们将更换几家公司。
这22位搞农业的老板,基本都或多或少入坑,只有3位靠别的方法赚到钱。
(1)农民张先生今年60岁。自1991年以来,他已经在农村种植桑树和养蚕30年了。当初,他自己开垦了3亩山坡面积;慢慢的开始逐年捡拾村里的荒地和山坡物种。一英亩的土地已经扩大,到2016年将超过80英亩,村里的农民将被邀请参加 与种,每年靠赚钱来逐步投资发展。在自己年轻有为、有文化、在酒店里当店经理的二儿子帮助下,如今发展成200亩的蚕桑一体化循环产业,自己把蚕丝与大城市小区店家合作,现场做蚕丝被,蚕蛹卖给了酒店,每年培育出的幼蚕多余的桑叶卖给了学校孩子。如今年收入已经突破300万元,去年开始逐步投资蚕桑科普教育项目了。
(2)另一位农民梁总,65岁在农村搞农业,一辈子什么都搞,喜欢与当地其他农民反着搞,别人认为赚钱的他不搞,别人看不上的他却做。2013年开始接触无花果,在他们当地就他一家在种这个,那时候觉得在当地很稀奇还没人种,大家不了解所以都认为搞这个没“钱途”,他抱着玩的态度种,居然种成功了。最开始在周边卖,没竞争对手所以他的无花果鲜果就近每年卖完。
后来,每年陆续把自己房屋周边插满枝到处又活了,到2016年他漫山遍野插了有10几亩,居然也成功,但种多了对外卖保鲜难,他在开淘宝店的儿子帮助下,在网上闲鱼里花2万元买了二手的烘干机和切片机、包装机,在百度里搜加工方法,自己农家房屋里弄了个小作坊加工。再叫儿子去淘宝里买包装罐,贴上标签,叫城市儿女在网上帮忙卖。尝到赚钱甜头后,把村里的荒坡和荒山花20元一亩承包下来种了300来亩,年平均收入达到了400万元。整个创业过程没要一分贷款和扶持,如今开始成立企业,准备叫别的农民学着种无花果,他投资开办工厂加工对外销售。

林海通过以上案例总结:农业项目看似入门很简单,但要赚钱却需要多个方面的能力,对于投资者除了经营能力、技术专业的要求高,还得亲力亲为才行,仅凭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是无法赚到钱的,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文中22位老板投资农业仅3位赚钱,这3位老板最终是发现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依靠整合伙伴资源来弥补自己的劣势、发挥自己的经营优势而赚到钱。
而大多数农民搞农业不赚钱,是因为农民只知道种地,而没能力去整合资源。这两个农民老总之所以能成功赚钱,主要也是把自己多年在农业技术的优势与在外儿女的资源优势相整合,并有效地发挥了出来。
作者林海:林海乃笔名。实名何国荣,四川苍溪籍人。愿长期与热爱三农的人分享自己实践和身边观察,林海讲三农讲真话、讲实战、讲创新,喜欢就长期关注!

作者林海与农民父亲探索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