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李攀卢思超钱洪辉
七月,仲夏的气息扑面而来。很多高校都举行了毕业典礼,大批毕业生纷纷涌入职场。据报道,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909万人,创历史新高,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
传统职业竞争激烈,新职业注定成为很多人的新出路。
近年来,新的职业不断出现。2019年4月至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先后向社会发布了4批56个新职业。茶哥属于“饮者”,货主播的新名字是“互联网营销者”,出租车司机分为“巡游者”和“网络签约者”.
什么样的职业可以称之为新职业?为什么新职业频繁?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带着许多疑问,记者接触了一些新的专业从业者。
杭州市检察院电子数据鉴定师王记伟正在进行电子数据取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什么是新职业
官方认定有标准
2018年,年仅30多岁的兰州人李小蓉辞去程序员的工作,成为一名组织者。今年她父母得知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做个家政阿姨吗?”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已经过时了。
李小蓉当程序员时,“997”的工作节奏是常态。为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决定在30岁的时候转行到职业赛道,于是组织者成为了她职业生涯的首选。如果一个整理员每个月接手三个衣柜来整理业务,一个月赚一万多元并不难。全屋团队式整理需要很多不同层次的整理者相互配合,相应的收益也会更高。“这样的新业态为‘全职妈妈’等人群以及职业发展遇到瓶颈的女性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李小蓉告诉记者。
不同于普通家政人员,整理收纳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不是把衣服折叠成“豆腐块”放进衣柜那么简单。“这是对心脏、大脑和体力的考验。”李小蓉表示,根据物品特点进行拍照、清空、整理、筛选和排序时,还应考虑空间规划、展示美学、动线设计.这些“跨境”知识是整理者必备的技能。职业生涯第二年,李小蓉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制了《整理师服务流程与行为规范》,并详细记录了专业标准,供团队成员学习参考。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一批关于职业调整变动的信息,其中包括在“家仆”职业下增加一个整理收纳师。
除了“整理收纳师”,还有很多突破常规的专业露头。去年底,淘宝发布了“2020年十大冷门职业观察”,以蜗牛粉嗅探大师、睡眠大师、自律监督员、丝袜上色师等小众职业为主。
也有一些新职业是“时髦”的。比如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职业中,碳排放管理员作为绿色职业备受关注。该职业包括但不限于民航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监测员和碳排放会计师。不少网友认为,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社会对碳排放管理员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不过记者注意到,也有一些小众职业,比如密室设计师,目前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长期研究就业的浙江金融学院教育和工业部部长王慧丽认为,官方认证很有意义。新的职业已经获得官方认证,数量众多
从业者的社会认同度也得到提升,还能为正在找工作的人提供参考。可是,官方认定标准是什么?浙江省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群敏介绍,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此前未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新职业”的3个特征。它需要人社部组织专家从目的性、社会性、规范性、群体性、稳定性、技术独特性等方面确定。
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王懂礼也提醒,由于新职业存在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职业标准不明确、职业维权不畅通、职业前景不清晰、职业发展不稳定等。对此,除了官方认定以外,有关部门应切实为新职业发展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职业标准等。

人工智能训练师成为新职业。 新华社发
新职业为何出现
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催生
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总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年来,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催生新职业,杭州检察院的电子数据鉴定人王吉伟就是这股新潮流最直接的感受者之一。
“以往我们常扮演辅助角色,但是随着网络犯罪数量增多、侦破难度加大,今年我已经参加了5个针对网络犯罪的专案组,能发挥的作用明显变大了。”王吉伟告诉记者。起初,大部分电子数据鉴定人是在公检法系统内部从事电子取证的人员,后来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有从业者相继获得官方认可的鉴定资质。不过,直到今年3月,它才以“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的名字被正式纳入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
作为全省最早一批电子数据鉴定人之一,王吉伟回忆,进入该行业之前,网络犯罪案件只是零星偶发。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增加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他从网络建设岗位转型到电子数据的取证、审查。
实际上,从已公布的新职业名单来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区块链……与高新技术相关的词汇屡见不鲜。显然,技术进步是新职业频出的一大原因。
现代服务业是产生新职业的主要领域。像皮肤管理师、植物精油调理师、营养指导员等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岗位不断增多,可见生活品质的提高正催生各式各样的新需求。
李晓蓉告诉记者,最开始客户考虑的是“贵不贵”,她所接的单子大都是整理中等收入家庭约150至200平方米的家居空间。出人意料的是,去年有近10户60至80平方米的老小区住户向她购买服务。“现在大家更倾向于考虑‘值不值’。”李晓蓉说。
除了技术更新和生活质量提高,郑群敏指出,产业细分导致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要求更高,由此催生出许多新职业。比如,婚姻家庭咨询师从心理咨询师中剥离出来,专注于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
新职业频出,在培育新增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升级就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彰显。比如,在疫情期间,以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生鲜电商、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新职业加快成长。

怎样顺应新潮流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有新职业就有旧职业。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职业,因为产业迭代升级、百姓需求降低而逐渐消失。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时,话务员、BP机寻呼员等曾经司空见惯的职业因“大势已去”而被移除,快递员等新兴职业则顺势踏进门槛。如今,职业目录频繁修订,社会分工又面临破旧立新的震荡。
世界经济论坛(WEF)2018年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下称“《报告》”)就预测,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取代7500万份工作。
但《报告》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技术变革的积极取向。它指出,未来将有1.33亿份新工作诞生。这意味着新岗位仍呈净增态势,只不过新工作的质量、地点和形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唯有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适应变革。去年7月,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钉钉”联合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96%以上的“打工人”希望学习新职业技能,而其中最“吃香”的非数字化技能莫属。
王吉伟的桌上就始终摆放着最新的电子取证教材。由于犯罪分子借助突飞猛进的“黑科技”不断更新作案手法,他必须及时跟进学习取证技术才能“道高一丈”。电子手环、车载T-BOX……只要是能记录数据的设备都是王吉伟查证的目标,技术攻坚于他而言可谓是常态。
服务业也有相同境遇。李晓蓉透露,有一些家政公司曾上门寻求合作,希望将收纳服务也纳入业务板块,最终事与愿违。她分析原因,发现根源在于家政阿姨不会做空间规划,而这一定要经过专业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今年4月,她成立了自己的整理收纳品牌“翻不乱整理学院”,不仅有理论和实操教学,还为学员提供兼职及全职的就业机会。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职业,普通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又该如何择业?王懂礼建议,首先,应主动学习、增强本领。其次,新职业的“香饽饽”对味与否要看个人口味。应理性抉择、因人而异。最后,针对新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科学研判、规避风险。

新职业,折射社会 发展新趋势
职业更替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各种新职业不断涌现,为我们观察社会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每次职业更替无不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当时一项调查显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前三名分别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不少人放弃稳定工作,下海经商;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兴起,程序员成为热门职业……
人们有更多职业选择,主因是社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可能。从近些年来涌现出的诸多新职业中可看出,社会发展至少出现3个新特点:个性化、数字化、绿色化。
个性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调饮师、酒体设计师、在线学习服务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些都满足了部分群体的特殊需求,但人们的需求还有很多。比如,一到长假,很多人外出,就希望宠物有专人照看,那么将来是否会诞生“宠物照护师”?可以想象,个性化职业必定越来越多。
数字化。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新职业从业者,都倚重数字技术。数字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这股潮流,每个人都需提高数字化生存的能力。
绿色化。目前与绿色相关的新职业有碳排放管理员、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整体偏少,但这并不影响绿色化成为趋势。绿色发展理念正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期待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将来的社会发展,必将更注重绿色环保。
新职业,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