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县暖泉古镇位于长城外,是古代抵御外族的边疆军事重镇。始建于元代,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村”,其中保存最完整的西古城堡,集庙宇、戏台、城堡于一体,一排排典型的北方民居被粗糙的土石墙环绕。
应该说,古镇一半以上的名气来自于“大舒华秀”。当地艺人头戴草帽,身穿羊皮夹克,将铁水泼洒在古城墙上,冷热碰撞迸溅形成万道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花”。随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种特殊的“烟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逐渐成为暖泉古镇的传统民俗活动。
古镇出名的另一件事是当地人做的豆腐。离我们住的客栈不远,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豆腐店。胆怯地推门进去和忙碌的主人说话,但其他人根本没看见。我们随便拍吧。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曹氏豆腐坊,几百年代代相传,遍览天下。
房子里有一个长长的锅架,上面放着两个大锅。刚煮好的蒸豆腐能把香味传得很远。据说每天豆腐干煮好出锅的时候,豆腐坊的香味都让邻居纷纷叫停。久而久之,游客也来到这里,成为当地的一景。
男主姓曹,从开始煮豆腐到现在,他这一代人已经延续了100多年。这对夫妇在两三点钟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豆腐干的加工工艺不是很复杂,但是要花很多时间。一般来说,干豆腐的压制和干燥工作在下午3点结束,然后需要两个小时才能煮到完全入味。差不多需要12个小时。
机械化时代,还是采用相对传统的技术,提炼和卤光,尤其是关键步骤,还是要靠业主的经验。原材料是当地的大豆。据说当地盛产杂豆。当年村民还用黑豆、洪都等杂豆做豆腐。后来他们发现产量低,就逐渐换成了黄豆,做出来的豆腐干最好吃。
除了常见的白豆腐,当地人似乎还喜欢这种晒成金黄色的豆腐干。造型颇具特色,是一个方柱,有成年男子中指的宽度和长度。这个宽度适合拿在手里吃。两三四口就能吃一块。咬起来方便,浓稠,口感丰富,口感好。
在一个又小又黑的房间里,一缕缕阳光透过窗户边缘照在土炕上,浓郁的豆腐干香味扑面而来。刚出锅的豆腐干味道很浓,很有嚼劲。顾客主要是当地村民。早上,一个阿姨时不时地进来,花两三块钱买几块豆腐干。顺便说一句,她聊了一点家常,有些甚至不用付现金。
每次单笔生意做成,老曹都会在墙上画“正”字,记录下来。忙的时候,他会在旁边的小屋里喝自己做的豆腐汤。一大锅豆腐和豆腐干的毛利只有10元左右,所以辛苦一天的利润不多。然而,暖春豆腐干的名声已经传得很远,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到了各个方向。
暖春的著名小吃有凉粉、豆腐干、粽子、糊糊面等。走进镇中心的小吃街,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排着队。遇到摊主,看到有人拍他很开心,一定要拍他店的招牌。其实他自己的笑容就是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