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周闫伊尔
追梦使一批高校水平快速提升
三月的北京,中关村路口车水马龙。放眼西北,古朴的盐源博雅塔与现代教学楼相得益彰,守望百年。
来来往往的人可能不知道:1997年,北大南门外竖起了四块广告牌,上面写着20个大字:“世纪之交,庆百年;乘百年东风,创世界一流。”
从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初,“211工程”逐渐为人所知:面向21世纪,主要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该项目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它已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发起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112所高校相继进入“211工程”,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上海交通大学于2020年举行了毕业典礼。新华社
1998年5月,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复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放眼全国,“985工程”学校的数量从北大加清华的“2”到“2 7”,再到34所,最后到39所。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再次体现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抓重点、面上推动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倡导和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原会长曲振源表示,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可以快速升级,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总招生规模为4183万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有了很大的进步,数量也显著增加。近百个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千分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在继承中变化,在创新中成长。
变革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世界级的?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和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丁在讨论“世界一流大学”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们只是觉得中国要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等着没人建设自己的一流大学”。
北航“龚玥一号”实验员在“龚玥一号”舱工作。图片由北航提供
经费不足、科研条件落后、师资力量断裂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学的现实。“‘现代文学’
="font-size:15px;">随着“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学术竞争力、科研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快速提升。人们对世界一流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牵引,进行内涵式建设,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首轮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分列A、B两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在日前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人们看到:建立成效评价结果多维多样化呈现机制,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
“高校必须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等指标,强调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培养与之匹配的、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
改革永远在路上:实施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学科布局更加优化;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交织融合、引领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随着新机制逐步建立,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进一步释放。
创新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节点可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今天,人们更自觉地意识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高校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流是引领。分类办学,错位发展,各高校应当做大做强优势领域,找准办学定位,与其他高校错位竞争,构建动态平衡、良性竞争的高教生态系统。”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完整技术体系,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华南理工大学实现高性能芳纶纸基复合材料产业化,已成功应用于国产大型运输机首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组建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基础科学中心,协同创新加速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关键技术突破……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行进中更加成熟、自信,正昂首向前,积极寻求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扫一扫,了解北航“月宫一号”团队科研新进展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2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