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李平贵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坚持实施搬迁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同步规划,让贫困群众告别沟壑,走上小康之路。
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搬迁,稳定增收有保障
四川省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坪区以超前思维和规划建设,实施搬迁安置和后续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做到‘三个结合’,保障‘三有’,实现后续稳定脱贫和搬迁群众增收,逐步致富。”
一是搬迁结合农业产业带致富有产业。“结合柑橘、辣椒、蔬菜等优势产业,高坪区大力发展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洛溪河流域蔬菜生态种植、中法农业科技园沿线特色观光等产业带。产业带内已建成112个贫困本康工业园区,形成了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引导拆迁户走近产业园,“将在产业带上建设奔康花园,奔康花园将带动拆迁户脱贫”。回龙镇大铁坳村是高坪区相对偏远的贫困村之一。该村15户44名贫困人口被搬迁安置在本康工业梨园旁。村里还用产业流动资金投资了梨园。拆迁户不仅可以在梨园工作,还可以从梨园的收入中获得分红,实现稳定收入。
二是搬迁和旅游规划区要结合,有致富空间。据介绍,高坪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中法农业科技园、醉美橘香等特色鲜明、风格多样的“高坪十八景”,全区旅游魅力十足。上述负责人表示,“因此,我们引导拆迁户集中到景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支持拆迁户从事经营服务,比如开办农家乐、农家小旅馆、销售特色农产品等。”雀家镇霍峰村引进南充凤凰寨农业开发公司,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观光农业。包括拆迁户在内的170多户实现人均年收入增加850元,近500名劳动者通过入园务工实现人均月收入增加800元以上。
三是搬迁结合新农村或新城镇,有致富渠道。江陵镇元宝山村依托省委、省政府推动的川法合作共建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中法农业科技园,成立了劳务合作社,让拆迁户等村民依托园区就近务工。同时新建大型生态停车场、鱼塘,拆迁户年年分红。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为拓宽贫困群众缴费渠道,高平区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江陵镇元宝山村、察尔镇新桥桥村等158个幸福美丽新村。引导拆迁户搬迁到新农村、新城镇,依托城镇或项目优势,利用多种渠道让百姓富起来。”
充分重视项目,创新实施方式,有办法以后致富
在后续的扶持中,拆迁户不仅享受现有的扶持政策,还集中精力搞项目,f
在工作优先方面,南平区推进以工代赈,释放政策红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些拆迁户无法外出打工。高坪区积极响应上级政策要求,在协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时,以以工代赈形式大力推进项目实施,组织动员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的低收入群众和拆迁户就近参与项目建设。该负责人说:“在齐家镇,以工代赈的形式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全区11个乡镇共3万多人参与项目建设,劳务报酬近300万元。”
同时,南平区还在着力优化投资,联动实施项目,放大资金效益。据了解,南平区创新“集群集聚、联动实施、连片发展”措施,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富余资金,精心谋划项目布局。优化财政支农项目、上级专项扶贫项目和龙头企业产业园的选址,实现项目互促互补,形成规模整体效应,放大资金使用效率,从资产收益、就近务工、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齐家镇李广村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才能稳步带动周边拆迁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
重在补短板,突出均衡发展,非贫困村有致富支撑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村脱贫步伐加快,基础条件、产业发展、
政策支持落实较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部分非贫困村因扶贫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剩余贫困人口较多,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高坪区认真审视非贫困村的发展现状,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采取倾斜部署项目、飞地扶贫、岗位扶贫等方式,加大非贫困村发展,切实解决非贫困村搬迁群众增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等短板。
“为解决非贫困村产业发展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问题,高坪区将项目倾斜部署在非贫困村,先后在本区贫困村建设20多个后续扶持项目。”上述负责人介绍,老君街道4个非贫困村涉及搬迁群众122人,为完善产业,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该街道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50万元集中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搬迁群众从租赁经营中直接分红,实现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擦耳镇安排易地搬迁结余资金500万元,引入龙头企业在非贫困村建设易地搬迁花椒产业园,项目覆盖搬迁群众194人,通过采取业主经营,群众分红的模式,可实现人均年增收800元,部分收益还可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南坪区打破区域限制、产业限制,推动不同乡镇、村组之间脱贫攻坚无缝链接,不断完善“飞地扶贫”等模式,探索实践了“公益岗位飞地”“技能飞地扶贫”“产业基地飞地”“农旅结合飞地”等多种模式。同时,健全土地入股、“631”股份分红、返租倒包、“租金+股金+薪金”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非贫困村易地搬迁群众收益不减。江陵镇吊马坝村、谢家坝村等村搬迁群众67人,将资产收益扶持项目温氏托养场的选址确定在适合发展养殖业的青居镇团结村,项目建成后,托养场实行租赁经营,租金收益归江陵镇搬迁群众,实现人均年增收900元以上。
此外,为稳定增加收入,南坪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技能培训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等,实现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就业,开展电工、焊工、竹编、家政服务等10余个培训项目,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帮助搬迁户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公益性岗位就业,区就业局等部门开发乡镇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巡河巡湖、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3000余个,对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内的低收入群体进行托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