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民工返乡创业养猪 白领辞职回乡创业终于有了失败的案例

1、败在天气原因

靠天气吃饭的农业,会因为天气而失去一切。自然灾害来临时,企业家几乎束手无策。

案例:阿里在广东珠三角外打工10年,收入20-30万。在政策的激励下,他准备回家创业。毕竟是农村,所以我选择种植创业。于是,阿里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30多亩土地上,种植辣椒。其中,他们还赊销化肥、农药和树苗。看着辣椒一步一步长大,今年却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辣椒上市的那个月,一半是雨天,剩下的都烂了。我几乎失去了一切。

2、败在跟风上

在农业特别是农村,跟风现象尤为严重。如果农村创业跟风,可能会导致全盘亏损。

案例:2015年春季,其产地市场一度涨至1300元(公斤价,单位下同)的历史高位;与此同时,水蛭苗的价格也涨到了340元的天价,比2014年同期的160元上涨了113%。一时间,无数千万富翁——养起了蚂蟥,迅速成为许多农民和投资人的致富之路。

2015年,旱薯种植户张强看着朋友们靠养蚂蟥赚大钱,于是转行养蚂蟥。但养蚂蟥是一项技术活动,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蚂蟥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也从几千元降到了几十元,没有收购方。张强在水蛭上投资了200多万元。

3、败在不懂技术技术

做农业,真的需要懂一点技术。否则,失败就在眼前。

案例:王静投资300多万元,因对中药材种植感兴趣,租了150亩地干中药材。因为。王静不了解药材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生产习惯,导致栽培药材不符合收购方标准。300多万元基本泡汤了。

4、败在盲目规模化

规模不是你想的那样。规模需要农村的心态、机会、能力等因素来准备。

如果你想扩大规模,你必须经历所有的层次和资源。

案例:2014年,阿雄杨乐20头猪也赚了10多万元。2015年扩大规模,养殖生猪200头。但2016年价格波动较大,但饲料成本又在上涨。阿雄的200头猪基本上是出于成本不足,基本上是出于亏损。

5、败在诚信上

很多成员做事情都抱着侥幸的态度。这是不对的。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案例:陈芳农村搞有机农业,租了100亩地搞有机农业。经朋友介绍,北上广等大型超市、餐厅签订了订单协议。根据协议,不允许使用杀虫剂和化肥。然而,陈芳看着这100亩蔬菜,几乎虫灾太严重了,所以她偷偷喷洒农药,防止了虫灾。然而,陈芳送来的所有蔬菜都被收购方发现不合格,并被退回。村里的人都说陈芳“不诚实”。这100多亩蔬菜卖不出去,几乎都烂在地里了。

e:15px;">6、败在市场过剩


市场过剩,导致的就是滞销或者价格战。同时,很多农村创业者机会对市场过剩没有任何办法。



案例:仪大彪在亳州市小有名气。他曾经是当地少有的“富翁”,资产过千万,于是两次流转600亩土地,当韭菜种植大户,成立亳州市谯城区第一家韭菜产销协会。仪大彪被推选为协会会长,专门组织种植韭菜,带动当地韭菜产业发展。为了鼓励仪大彪带好这个头,政府承诺将从“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他提供支持。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导致一窝蜂上马,当地韭菜产量过剩,“菜贱伤农”,多数土地流转户,一下子赔了个一塌糊涂。


7、败在经营管理上


有很多家庭农村或者合作社都是自己人生的亲戚、兄弟或者邻居。在农村碍于面子,很多农村创业者大多会忽视人员的管理。



案例:张卫刚创办的佃祥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加入合作社以后,农民变成了新社员,像城里人一样拿工资上下班。一开始,因为管理不精细,社员劳动靠自觉,出工不出力的问题随之暴露。大多数合作社内部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如此松散的状态下,虽然抱了团,但留的缝隙很大,农民的利益自然难以维护。一旦,合作社出现经营困难,很多社员就会失去耐心,脱离合作社,甚至违约。


8、败在销路上


卖出去产品才是成功的关键。但,很多农村创业者在市场与销路特别盲目。产品卖不出去,成业失败是情理之中。



案例:发现土鸡和土鸡蛋需求量很大,李彦国租了2000多亩的山地搞土鸡生态养殖。山场里先弄个小规模的养鸡场,购进了1万只仔鸡。第一年精心饲养的8000只土鸡,凝聚了李彦国半年多的心血,为了保证纯天然无污染,山场里连除草剂都不让用。


按照李彦国原来估计市场需求应该有两万只左右,但现在看怎么没这么大。石家庄山前大道和元氏县城内的饭店、农家乐,一年对土鸡的需求怎么也能达到2万只左右,但目前为止,只有几个朋友确定说每人要100只鸡,剩下几千只土鸡还无销路。


最后,有人会说,农村创业失败因为钱。其实,钱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是助推器,而不是救命稻草。有钱,项目会发展更快、没钱项目会发展缓慢。仅此而已!


因此,农村创业成败与否一定要找到“根本问题”。这也是很多农村创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