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泥、一把稻草、一块布,经过一双灵巧的手,成为一件具有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栩栩如生的工艺品。
自2012年启动“吉林巧姐”居家就业工程以来,吉林省取得了巨大成就,数百名农民妇女从此重生。
“吉林巧姐”,以草根本色、充满乡土气息,默默传承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火花。2012年,省妇联围绕妇女在家灵活就业创业需求,将传统手工与地域特色、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实施“吉林巧姐”手工项目,以“协会、企业、基地、家庭”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打造妇女就业安置“无围墙工厂”。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还要有时代的创新。每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而不是采用模具工厂生产的模式。从栩栩如生的生肖造型到具有地域和民族风情的萨满图腾,从精致简约的项链到充满创意的吊坠,普通彩陶泥塑件经过揉捏、粘贴、雕刻、打磨,变得充满气场,蕴含更多独特魅力。
胡双清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幸运的是,她在妇联组织的培训中学会了“点金术”编草。从那以后,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幸福。
辽源的胡双清说:“每年秋收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还浪费资源。此外,在淡季,大量的人闲着没事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我想如果我能教他们我学的手工编织。不仅可以把橘茎变成珍宝,还可以赚钱。多好啊。”
因此,2013年,在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胡双清成立了林东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培训和发放订单,村里逐步建立了农村编织网点。
她创业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不错,但她觉得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要带动更多的女性和姐妹参与创业。为有效解决农村妇女再就业问题,2016年,胡双清创办了以起草为主题的开拓创新“她”空间,开展了5场活动,培训女经纪人260人。
胡双清的成功故事让妇联看到了女性创业就业的新“绿洲”。就这样,省妇联决定在各市开展创建特色“巧姐村”活动,培育一村一品。全省58个村开展了各种“巧姐”项目培训,推动了吉林手工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化道路。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巧姐人”正试图通过改良手艺让老手艺迎来新商机,让变废为宝的“手工创业”成为城乡妇女就业的新增长点。创业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努力,但也不难,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本文来源于商业,经创业家族授权,略有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关注企业家微信官方账号(in China创业佳),阅读中国7000家盈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