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像雪莲一样绽放
——山东财经大学用心用情培养少数民族学生
又到了毕业季,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的维吾尔族学生尼哈蒂亚利穆罕默德不仅不愿意去母校,还兴奋地进入人生的新起点。他已经和一家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签约,即将上任。
看到他兴高采烈走出校园的样子,谁能想到尼哈提从新疆来到济南时,家里经济困难:父亲去世,母亲因病下岗,全家靠国家低保生活。
尼哈蒂一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就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上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大学期间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成为山东财经大学131名新疆学生的典型代表。
这些来自天山南北的大学生和尼哈提一样,就像一朵朵含情脉脉的雪莲。
“爱心铺路”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三年前,法学院2015级学生肛门坐了15个小时的公交车,42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到了大学门口。“长途跋涉让我身心疲惫,感觉特别焦虑。”肛门说。
她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学校,辅导员和学长们立即向她打招呼,为她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国家助学金、少数民族补贴、冬季火车票补贴。"我立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肛门回忆道。
学校实施“用爱铺路”项目,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拉近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距离。“新疆手抓饭”培训活动定期在盛京校区、燕山校区民族餐厅举行。每个人都尝起来很美味,有很好的家庭风格。各族学生正在即兴歌舞。
第一次离家在千里之外学习,难免会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不适应。因此,学校组织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大有用武之地。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利用“进化演绎”“回音壁”“音乐减压”等游戏活动,缓解学生的思乡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热情。
学校为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量身定制成长成才计划,从思想教育、学业帮扶、生活帮扶、教育环境、特色教育七个方面,打造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体系。
学校还选派优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通过同行思想的碰撞,采取“同住”“同窗”“互相进步”的“三合一”措施,促进与汉族学生的融合。
特别是在资助方面,学校出台了《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确保新疆、西藏70%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每学年获得各类资助。
同时,学校还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召开家长座谈会,架起家校沟通的“直通车”和“心连心桥”。
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主任王健说:“他们来山东、来山东财经大学,一定要用爱心铺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学习,快速进步。”
在文化活动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阿迪来是2016年的新疆维吾尔族学生。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加入了泉城志愿者协会,参加公益活动,三次去泰山动物保护中心,两次去养老院,去章丘盛京立夫小学任教。在和同学一起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他逐渐融入了大学生活。
“生活中加强关爱,学习中加强引导,活动中加强融合”是山东财经大学的教育理念。学校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断提高民族餐厅的服务质量,提高少数民族
族学生住宿、洗浴等设施,让学生们有了生活认同。每年的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学校都统一组织文艺活动,学校领导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欢度节日,各族学生一起才艺大比拼,这样大家就有了文化认同。
更富有挑战性的是,学校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演讲比赛,每名学生都铆足了劲儿,展示自己的才艺。
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每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到青岛、威海、潍坊等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科技示范园等参观学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车滨说:“学校就是在各种活动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因材施教让每朵雪莲花都能绽放
该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个人指导时,坚持因材施教,精准服务,帮助每名学生在自己现有基础上向“最近发展区”迈进,让每一朵雪莲都有机会绽放。
该校不仅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学习帮扶活动,而且为少数民族学生定期举办暑期金马兰创业实训营,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很多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推优入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排如合·图尔艾力,加入创业项目出售和田大枣、巴旦木、核桃等新疆地区土特产到内地,获得了“2017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铜奖。
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新疆来的学生都有良好的素质,上进心也很强,我们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成人、成才。”(本报记者张兴华通讯员孙丽华刘思锋玛黑拉)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24日第2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