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制度创新不会停止。上市公司有0到300家,即将开业两周年的科创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技创新板近两年运行平稳,成效良好。目前,科创板市值占沪市市值不到10%,约占整个a股市场总市值的5%。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创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截至6月29日,科创板上市企业300家,总股本972.92亿股,总市值4.62万亿元。
董登新认为,科创板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即能否保持足够的上市资源供科创板筛选;二是在完善科创板自身制度方面,建议取消市值配售新方式,细化部分交易规则,在包容性和市场化方面进行试点改革,如实行“T 0”循环交易,取消个股涨跌限制等。
两周年成绩单
2019年7月22日,随着首批25家公司上市,科创板正式亮相a股市场。截至目前,科创板在a股市场发挥了机构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帮助科技企业突破关键技术。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非常成功,创造了a股市场的多个‘第一’,比如首次淡化IPO盈利指标、不设定IPO市盈率上限、取消前5个交易日市盈率上限、率先尝试改革新退市制度等。作为a股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板块,科创板的硬科技含量也很高。”董登新说。
科创板多元化、普惠化的上市条件,适应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从发行环节来看,发行定价更加市场化,新股发行价格和规模没有限制,由市场供求决定。
同时,在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中,信息披露是再融资、并购、股权激励、股份减持、信息披露等的核心。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创新探索,不断优化完善。
科技创新板对“硬科技”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今年4月,科创板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修订,进一步明确科创板定位,突出“硬技术”特色。修订后的科技属性评价指标增加了10%以上的R&D人员;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限制金融科技和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
截至6月29日,科创板上市企业300家,总股本972.92亿股,总市值4.62万亿元,总流通市值1.54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106家)、生物医药(69家)、高端装备(49家)的上市公司数量约占75%,初步形成产业集聚。
科创板上市公司也交出了更好的成绩单。今年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81.55亿元,同比增长70.88%;归母净利润119.91亿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日前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两年来,科创板主要指标运行平稳,市场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应其板块定位、投资者适当性和交易制度安排。换手率方面,今年前5个月,科创板日均换手率为2.56%,高于同期主板和创业板。从定价效率来看,科创板放宽了价格限制,优化了融资融券安排,市场博弈更加充分,有利于加速均衡价格的形成。与此同时,“投机”现象明显减少。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在公司治理、持续信息披露等方面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未来完善空间
目前,科创板正按市场预期运行,发挥机构改革“试验田”功能,持续推进重点制度创新,加快创新资本形成和有效流通。那么,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成就呢
善的空间?董登新表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是A股市场的一场革命,为A股市场带来了制度上的系列创新和整个市场生态的变革。
与此同时,科创板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科创板在上交所设立,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突破和标志性意义。科创板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企业的专属市场,同时与注册制进行了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交所的市场科技含量、地位和影响力。”董登新称。
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在6月4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称,得益于资本的助力,不少企业在登陆科创板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深耕研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未来,科创板将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为目标,为科创企业源源不断注入资本动能,推动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就科创板的制度改革而言,在近两年的运行中,相关制度改革得到了检验。当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创板的制度建设也存有完善的空间。
“科创板的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率先取消新股申购的市值配售规则,真正实现场内外投资者实缴资金进行申购新股,这更能够体现市场化的定价原则,更有利于IPO定价的市场化。”董登新称。
他同时建议称,科创板可以细化一些交易规则,在包容性和市场化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比如实行“T+0”回转交易,取消个股的涨跌幅限制等。
“注册制的改革需要持续完善和深化,应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 在6月1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表示,上交所将持续深化科创板的注册制改革,坚守硬科技的定位,健全审核机制,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