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武汉晚报》,近日武汉某高校发布了关于学分转换的原则性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了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学生自主创业,最多可转50个学分。按照4年190学分,开公司可以拿一年学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大胆的创新?这在现实中可行吗,值得推广吗?本期为读者发表两篇文章。
创业教育步子不宜迈太大
高校在颁布创新创业政策时,要考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既要强调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又要重视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进一步完善细节。
毫无疑问,这一举措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口号的积极响应,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胆尝试。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项政策可能存在一些隐患。
一方面,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我国本科教育的教学实践,但“明确指出创办公司时可以兑换50个学分”却值得商榷。在中国,本科生必须获得至少140-180学分才能毕业。按照武汉大学的规定,开公司最多可以避免修近三分之一的课程,这样大学的课堂教学会大大减少。毕竟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学习的时间要有保障,理论学习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高度。
另一方面,大学规定“学生可以选择具有跨学科和专业创业所需知识的课程,学生所属的学院和学生自己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更不要说跨学科选修课涉及院校和教师,而且课程多,很难制定出真正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一些大学甚至缺乏创业课程和职业指导来辅助创业。因此,缺乏详细规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来说可能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再者,对于一个没有走出校门,没有深度融入世界的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不高,大多成为“炮灰”。此外,如何界定创业的成败,转换学分的标准是什么,创业失败如何补学分等。没有对这些情况进行明确的解释,他们只是在口号上鼓吹,这不可避免地为那些不想学习和利用机会的人提供了可钻的漏洞。问题是,这些大学生浪费的青春,谁来买单?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有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有研究指出,在英国,大学通过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务实的创业教育和差异化的创业人才培养,保证了创业的新力量,激发了学生的创业信心。国外一些大学的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忽视他们的创业理论和创新素养,这正是目前许多大学创业政策中所缺乏的。
“大众创业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宜迈出太大步伐。高校在颁布创新创业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既要强调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本素养,进一步完善细节,规范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思路,帮助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创业来换学分。(肖节目作者系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