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新村干有什么待遇 创业新村干

去年年初,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选派203名优秀大学生到村里工作

一批“新村干部”带活“旧村”(落实到基层,重点吸引人才)

核心阅读

为解决部分村干部年龄老化、视野狭窄等问题,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去年启动了“地方大学生回村务工”双本科工程。通过公开招聘,选拔出203名优秀大学生充实到84个村的“两委”。超过30%的“新村干部”有过创业经历。该区为他们创业创造了便利条件,培养了一批能抽到、能做好、能用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

黎明时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印相村,村里的妇女正在去村委会的路上。早起,发生什么事了?

“我带孩子在家已经很多年了,没有收入来源。现在何书记带我们学花艺,教我们网上开店,在家也能赚钱。”前来学习的村民李勤兴如释重负地说。28岁的何是一名“新村干部”。她一直在村委会等着大家,为期五天的花艺培训即将开始。

在海州区,有很多像何这样的“新村干部”。2018年以来,为解决老龄化、视野狭窄、青黄不接等问题,海州区分两批选派203名优秀大学生到村工作,并充实到全区84个村(含5个涉农社区)的“两委”。这些“新村干部”的到来,为一些“老派”村庄注入了新鲜血液。

移动

评选现场火爆,考试既注重理论水平,也注重实践能力。它为84个村庄提供了203名优秀大学生

2018年初,海州区委组织部对79个村的高校毕业生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大学生有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经过规划,海州区决定公开招募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海州大学生到村里工作,启动了“本地大学生到村里工作”的“双工程”。

“我们选拔优秀大学生到村里工作,不仅有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也打造了一支能为乡村振兴拉出来、做出来、用起来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连云港市委副书记、海州区委书记万文华说。

沈菊林是一名走出去的大学生,在板浦镇菜园村。在外打拼5年后,他与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装修公司,每年的分红和工资收入都超过20万元。2018年初,沈菊林得知招聘“村干部”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外面,我吃过苦也赚过钱。同时,我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真的很想回家做点实事。”沈菊林说。

和沈菊林一样,2018年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州大学生回到家乡报名参加考试。

“笔试和面试现场都很火爆,都是年轻面孔。”回忆起公开招聘的场景,时任海州区委组织部部长的许昕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多达701人。

选拔考试不仅看理论水平,更强调实践能力。采取现场发言、民主测评、入户走访、走访群众、调研创业项目等形式。全面了解和分析职位匹配度。“大家报名都这么热情,选拔过程也不能马虎。”海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林介绍,经过严格选拔,通过两批公开选拔,将203名优秀大学生分配到全区84个村,其中党员68名,平均年龄28.7岁。

招到优秀人才后,一定要想办法留住。为此,海州

参观者,村委会主任助理张晶晶正讲解村里产业的发展情况,因为有过多年导游工作经验,张晶晶当起讲解员来也是专业范儿十足。


据海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勇介绍,此前,海州区572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45岁以上占58%,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8%。随着203名优秀大学生回本村任职,这一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这些人全部为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180人,有自主创业经历的77人。


“他们年轻,敢闯敢干。”黄勇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加入,使村“两委”班子结构得到充分优化,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不太适应,“比如猪圈整改、秸秆禁烧,一些‘新村干’不知道如何与村民沟通。”


为帮助“新村干”迅速融入农村,扎根农村,海州区建立了结对帮带制度,为每名回本村任职大学生确定1名镇街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结对帮带。此外,海州区还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回本村任职大学生有职可履、有事可做、有章可循。


“刚开始时,村民思想工作不会做,经常碰一鼻子灰,但村干部们耐心地教我,慢慢地我也懂门路了。”沈菊林说,现在,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创


超三成“新村干”有创业经历,区里为他们创造方便条件,助力46人在村里成功创业


海州区浦南镇草舍村的蔬菜地里,几位本村的中年妇女正忙着打理新培育品种的幼苗。“感谢小孙,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一天能挣100多。”村民口中的小孙就是草舍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孙康亮。


草舍村盛产西红柿,但菜农们种的都是普通品种,卖不上好价钱。2018年9月,孙康亮决定自己创业,投资20多万元承包了三个蔬菜大棚,他在里面种起了新品种小西红柿,在网上卖得很火。“接下来,我还得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孙康亮说。


据海州区委组织部统计,在回本村任职的村干部中,37.9%拥有创业经历,从事电商销售的27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24人、从事教育培训的13人。“‘新村干’们创业经验丰富、干劲足,只要加以帮扶,就能快速出成效。”林田海说。海州区为了鼓励“新村干”在本村创业,在项目推介、技术引导、奖励补贴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


目前,已有46名“新村干”开始在村里创业。海州区还成立了创业协会,对接金融机构、投资平台设立“农创贷”,聘请19名创业导师,助推创业成功。此外,有关部门定期发放学习书籍,组织研讨沙龙活动,帮助“新村干”了解政策、拓宽视野。


“接下来,海州区还将搭建优惠政策平台,优先给予土地审批、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提升‘新村干’创业成功率。”林田海说。如今,“新村干”们干事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带领村民们走出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