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某个项目恳请政府扶持 政府可行性报告范本

重庆巫溪县天元乡有一个村庄,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万春村。这个深山里的美丽村庄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已经很多年了。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万春村终于脱贫了,他们的脱贫之路与一道很多家庭都会吃的菜有关,——块腊肉。摆脱贫困后,村里的腊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这不仅是一门传统手艺,也是一门新的知识内容。

今年2月初,舒在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的家热闹起来。虽然把300公斤的大肥猪装到车上确实让大家很累,但大家都很开心。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村民 舒家贵:”卖了17个头,这是最后一个。他自己吃了两个头。他过去吃得少,吃得不好。现在他又给加工厂喂了几头。”

在万春村,像舒这样一年养几十头猪的村民不在少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但在过去,一个家庭通常只养几头猪,足够自己吃了。但是现在有几十头猪,这是我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所有这些变化都应该从在村里建立一个腊肉加工厂开始。每年春节前两三个月是厂里最忙的时候。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村民、腊肉扶贫车间负责人 陈棕森:”有腊肉、香肠、排骨、猪蹄、猪头.只要猪身上的东西都能加工,我们今年的产量是8万多公斤,产值是450多万元。”

万春村地处深山,偏僻封闭,连市场都没有,人们几乎买不到新鲜猪肉。多年来,村民们一直将猪肉作为腊肉和香肠储存,以满足全家一年的肉类需求。直到三年前,这些肉制品才真正变成了标准产品,销往山外。

“谭就驻扎在我们村里。他说山里的腊肉好吃又好吃。他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

村民们说的谭书记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教师谭鹏昊。2018年8月,他和另外两个人组成扶贫小组被派到万春村,谭鹏昊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原第一书记 谭鹏昊:“耕地里全部是地,没有一分水田,农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三大坨’为主,也就是玉米、红薯、土豆。”


万春村山大坡陡、土地零碎,甚至连土里都是石头疙瘩,所以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植“三大坨”为生,在石头缝里艰难刨食。不得已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多年来,万春村一直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谭鹏昊:“贫困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六点几,小学文化以下的占70%。”





怎么才能让穷了一辈子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呢?一开始,谭鹏昊也并不知道。于是他和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300多户村民逐一入户走访。结果发现,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用土法养猪,有上千头。这些猪吃的是有机食物,喝的是山里的泉水,所以肉味香品质高。看到这里,谭鹏昊有了一个想法。


谭鹏昊:“老百姓每家每户都养猪,这里气候也非常适合做腊肉,有技术基础,还有高校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作为支撑,有信心把它做成高品质的、健康的、生态的腊肉。”





把猪肉加工成腊肉销往大山外,这在万春村是很少见的事。因为万春村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巫溪县城还有100多公里,即便在交通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开车也要三个多小时,所以自古以来村民们做香肠腊肉都是为了自家用。不过,谭鹏昊还是想试试。他把通过发展腊肉产业带动脱贫的想法写成了一份可行性报告,很快便得到了驻乡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不过,上级同意了,村民们却很犹豫。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村民 朱永刚:“那时候信心不大,觉得没有技术,交通也不方便,担心卖不出去。”


村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如果很容易大家早就干了。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谭鹏昊团队便和村干部逐个谈心,还邀请了几位在外闯荡多年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给大家带个头。


2018年10月,万春腊肉加工厂成立了。这也是全乡第一个由村民入股兴办的集体企业。很快加工厂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生猪,开始生产腊肉香肠,随后他们又想办法把肉制品销售到了城区。





谭鹏昊:“第一年我们做了3万来斤腊肉,产值120多万元,利润有30来万元,第一年就轰动了整个天元乡。”


虽然赚了钱,但也出了一些问题。有1000多斤香肠因为味道太咸或者发酸而被退货,损失了好几万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村民 戚发友:“以前腌肉全凭感觉,我暗中加一点比例,吃起来就咸了。”


熊明芝:“开始按自己的老规矩做,没有老师讲,学不到技术就做酸了。”


原来问题在于土法制作全凭经验,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这让谭鹏昊团队意识到,必须对工人进行培训。只有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才能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对接市场。作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教师,谭鹏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村里开设课堂给村民培训。





从2019年4月开始,乡村课堂已经开了快2年。学员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而且修够学分就能拿到大专文凭,这是以前大家想都没想过的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不仅做到了,还给这个乡村学校取了个正式的名字:乡村振兴学院天元分院。


虽然加工厂让一部分村民率先摆脱了贫困,但是村民们还有更高的心气儿,更大的期盼。通过上学他们意识到,如果要走上富裕之路,就得进一步发展生产,这就必须要提升生产标准。





陈棕森:“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检测设备,也没有任何标准,都是作坊式生产,后来觉得一定要有标准化生产车间,把它做成商品,所以在2019年下决心自己建立一个标准化厂房。”


2019年10月,在各扶贫单位的支持下,万春村把原有的加工厂进行了升级,建成总投资200多万元的标准化腊肉加工厂。全村101户村民以股东身份共投资135万元,还有13个贫困户用68头生猪入了股。工厂建成后,三峡职业学院的老师们便经常到现场培训村民。无害化熏烟技术、低盐腌制技术,这些以前村民们闻所未闻的生产工艺,逐渐被接受了。





生产工艺升级,村民职业技能大幅提高,使得万春村的腊肉品质越来越好,生意也一天天红火起来。三年来,腊肉加工产业直接带动万春村33户99人脱贫摘帽。万春村的改变,让学院、扶贫干部和村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扶贫更要扶智。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是确保脱贫不返贫,实现乡村振兴的解决之道,所以大家对乡村振兴学院天元分院也就更加重视了。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院长 赵福奎:“学院每年安排100多人次到天元乡给村民上课,有畜牧兽医、市场营销、食品加工等相应专业的课程,想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赋予能量。”


乡村振兴学院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旺工淡学”的模式教学,引领学员“在网络空间线上学、在地头山间集中学、在腊肉基地实践学”。灵活实用的教学,让大家受益匪浅。





接地气儿的乡村振兴学院大受村民欢迎,2019年,43名天元乡村民通过考试,成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学生。对于村民来说,毕业后能拿到大专文凭固然让人兴奋,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大问题。


朱永刚:“以前我们养猪没有技术,有时候养两三头猪有可能全部死了,他们传授了一定的技术以后,很多小毛病自己就能预防。”





乡村振兴学院的学生李俊,除了在腊肉加工厂担任管理工作以外,2020年4月还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场。有高校老师做技术支撑,有扶贫车间保证生产和销路,2020年万春村终于整体脱贫,大家终于圆了脱贫的梦。虽然扶贫工作队会离开万春,但他们打造的“不走的工作队”却成长了起来,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对未来他们充满信心。





第一书记走了,但是知识却留下了。有了知识,就能够继续做更多的事情,赚更多的钱,这是村民们的切身体会。腊肉从自家自给自足的食物,发展成为能热销的商品,能赚钱的产业,少不了生产工艺的改进,操作流程的规范,产品质量的管理。而这些提升,说到底都得靠学习。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奔小康,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仍是关键一步,要把产业发展做大,知识、技术、眼界、本领都不能少。




制片人丨刘雪松 李作诗


编辑丨宁柯


策划丨崔辛雨   


责编丨刘小萍 陈中元


剪辑丨张文庆


新媒体编辑丨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