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
编辑|云慧云
3月1日,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公告,公司董事会获悉,作为达能正在进行的投资组合审核的一部分,达能与中粮乳业投资达成协议,将中粮乳业投资间接持有的公司股权转换为达能直接持有的公司股权。截至公告日,中粮乳业投资被视为持有公司约31.25%的股权。
根据公告,上述转换需经监管部门批准。一旦完成,达能预计将持有公司约9.82%的直接股权,而中粮乳业对公司的投资将降至约21.43%。董事会还获悉,达能正在考虑下一步减持公司股份。
对此,蒙牛表示理解达能的相关股权安排。蒙牛现有战略股东结构、业务发展和既定战略不受影响。中粮集团仍将是蒙牛的最大股东。未来,蒙牛将更加高效地实施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在2025年实现“打造新蒙牛”的目标。
公开资料显示,达能于2006年计划投资蒙牛,并与蒙牛在北京、内蒙古、马鞍山三地成立合资公司。当时,蒙牛成立才8年,但计划在2007年流产。2013年,达能再次参与对蒙牛的投资。通过购买蒙牛的股票和私募,达能在2014年成为蒙牛的最大外国股东。当时中粮集团、达能集团和ArlaFoods分别持有蒙牛16.3%、9.9%和5.3%的股份,合计31.5%的股份由合资公司中粮乳业投资持有。
到2014年6月,达能第一个酸奶品牌“必优”的部分单品已经在蒙牛马鞍山低温工厂开始生产。此外,达能还帮助蒙牛深冷团队逐步将其所有深冷工厂升级至国际标准。
在蒙牛之前,达能有过两次大规模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达能此前在中国的两笔合作投资分别是光明乳业和娃哈哈。与光明乳业的合作始于1992年,后于2007年因达能欲控股光明乳业而宣告破裂。与娃哈哈的合作始于1996年。然而,由于达能与娃哈哈长达10年的冲突,2006年冲突升温。2007年,达能通过出售合资公司51%的股权,退出了娃哈哈。
纵观达能在中国的投资历史,达能对蒙牛的投资应该是目前印象最深刻的。
截至2021年3月1日公告,根据蒙牛3月1日港股总市值1721亿港元的计划,达能持有9.82%股份的市值为168亿港元(约人民币141亿元)。与2013年和2014年相比,达能投资70多亿元收购蒙牛股份,投资回报翻了一番。
投资收益相当高。达能为什么要考虑退出?达能中国回复界面新闻称,本次交易内容以公告为准,暂无其他信息披露。
不过,达能在今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在2021年通过一次或多次交易减持蒙牛股份。减持完成后,大部分预期收益将通过股份回购计划返还给股东。
今年2月,2020年业绩报告发布后,达能董事长兼CEO伊曼纽尔费伯(Emmanuel Faber)对达能当时的股价表示不满,并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现在对达能的股东来说并不容易。我们非常重视股价下跌的问题。”
在达能考虑坚持蒙牛的信息披露后,彭博社报道称,达能CFO在回复机构的邮件中提到,公司今天宣布的措施是达能承诺的一部分,即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实现投资组合优化,提高股东回报。
/>据路透社2月26日报道,美国投资公司Artisan Partners周五加入一名“激进投资者”——Bluebell Capital Partners,Bluebell要求法国达能集团寻找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由于部分激进的股东推动管理层变革,以提升公司在疫情期间落后于一些竞争对手的回报,达能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Emmanuel Faber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持有达能3%股份的Artisan呼吁将CEO和董事长的角色分开,并回应了Bluebell的要求,表示“CEO和董事长的角色应该被拆分,以反映现代的公司治理。治理标准也要求之前的领导层离开董事会,而逻辑上也要求董事会中的高层有更多消费品经验。”
乳业专家宋亮对界面新闻分析称,达能考虑减持可能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达能在华自身业务调整,向未来有巨大增长红利新产业领域拓展;二是蒙牛投资收益率有所下降;三是达能自身业务获得中粮及蒙牛大力支持,但未来达能要在其投资和经营获取更大独立性,为此减持蒙牛重新评估也符合其发展逻辑。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蒙牛近年来不断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收购行为扩大规模,可能有加重企业负债,减少净利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