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助理建筑工程师 建筑行业工程师都有谁

6月12日,罗晓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宝兴殡仪馆举行。图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中新在线海海6月12日讯(许婧黄爱教)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NLD第六届、第七届中央委员,NLD上海市第九届、第十届市委副书记,NLD上海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市委名誉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2020年6月12日,罗晓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宝兴殡仪馆举行。

年轻的罗晓薇。图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当天,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常务副校长吴江、冯申宏、郑世玲、常清院士,同济大学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代表,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席丁,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家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上海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 上海市委统战部党总支主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大穗、王、唐钰恩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及各界嘉宾、罗老师的同事、弟子、老朋友、亲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们前往告别,缅怀先生的光辉人生、崇高风范和卓越成就。

罗晓薇先生,广东番禺人,1925年9月10日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3月至1950年12月在德士古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工程部担任绘图员、助理建造师,1951年至1952年在圣约翰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担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师生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80年起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

2006年,罗晓薇先生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晚年,她始终关心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她也是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开拓者,被誉为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女神”。

罗先生是当代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使者,长期推动国际学术合作,在国际建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同时,她在国外各种杂志和书籍上撰文,介绍中国丰富多样的建筑、园林和城市文化,为世界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科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罗先生于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同盟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是中国同盟会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教育家,罗先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许多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标题(罗先生)表达了学生们对学识渊博的学者由衷的敬意和对知识的敬畏。”郑世玲说。他还保留着罗老师大三时布置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作业和他对作业的评语。本作业讲述现代建筑运动与艺术思潮的关系。罗先生鼓励他,说这篇文章可以发表。”这种鼓励让我从此爱上了建筑史和理论这门学科。".1978年,他回到同济大学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时,能够在建筑史课上听罗老师讲课。1990年起,师从罗先生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

1998年博士毕业后

研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时代性、开拓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我们应该将其学术思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她建立了共有四代人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及研究的团队,在她退休多年以后,她的教学与学术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并继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罗小未教授“建筑教育特别奖”。


在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卢永毅教授看来,“罗小未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学术与教学”。她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强调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修养是成为这个领域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而罗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具备多重素质的前辈。她从小就爱好多样,曾学过芭蕾,当过羽毛球队队员,还曾被国立音专声乐系录取。


罗小未与李德华教授相爱相知相伴一生,携手并肩战斗,伉俪情深。2017年3月,由校友捐资、李德华、罗小未夫妇同意冠名的“李德华罗小未设计教席”启动。这一教席的设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尚属首例。此后,学院每年邀请国内外建筑、规划、园林领域各一位设计名家,执教本科生或研究生一个学期的设计课程。


同济大学方面表示, 罗小未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建筑和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罗先生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大量著作,将永为我们所景仰和学习。罗先生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