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高新区预热活动如火如荼:为期两天的2019年第二届“智慧素高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路演——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专场在生命健康小镇举行,14个人才项目参加路演。获奖项目经审核确认后纳入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最高项目资金支持200万元并获得相关风险投资。
同时,“引凤工程”创新创业大赛、“AI智能”智慧医疗领导力苏州创新创业大赛、“苏南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也十分火爆。
一系列活动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培育“人才沃土”、打造优质人才生态的生动实践。
贴心服务引来八方才智
高层次人才电子卡 可提供13类46项服务
【镜头】杨培强,苏州纽马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016年,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经过10年的发展,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高端、低场核磁分析仪的局面,实现了该类仪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他本人也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并荣获省级“333”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记得在公司选址期间,我和创业伙伴一起参与了市场调研,了解到高新区的硬件、软件、政务等创业环境非常有利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每年都有相关领导前来参观交流。在‘新三板’上市过程中,区相关部门也给予了上市指导和资金支持。”杨培强表示,公司享受到了租用厂房的优惠价格、税收优惠、科技贷款的政策支持、吸引人才的激励措施,员工在公积金贷款、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享受到了优惠政策和便利。
在高新区的指导和推荐下,企业申报并获批列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等。总核定项目经费2690万元。企业还相继成立了江苏核磁共振分析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博士后工作站。
[全景图]贴心的服务和好的政策,让很多像杨培强这样的“金凤凰”栖息在高新区。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养各类领军人才1200余人。其中,国家人才工程入选84人,省级“双创”团队12个,省级“双创”人才80人,姑苏市重大创新团队5个,姑苏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75人,区科技领军人才876人。
“人才要引进,也要留住。在“增加人数”的同时,也要“赢得人心”。因此,我们充分考虑人才需求,建立激励人才机制,提供各种热心服务。”高新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推出的新人才政策—— 《‘才聚高新 智汇虎丘’人才引育工程的若干措施》,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社会事业人才、产业基础人才给予了优惠。”其中,重大创新团队可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项目扶持资金;对入选的创业成长项目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成长奖励。
同时,高新区推出“智汇苏高新”高层次人才智慧应用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人才”工作新模式。创新推出“智慧素高新”高层次人才电子服务卡“网上申请电子认证”模式,整合13大类46项服务举措,有效提升人才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组织创新创业讲堂、主题沙龙、“一日训练营”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将于今年创业周当天揭牌开业。服务中心开业后,将成为业务办理的“窗口”、信息交流的“驿站”、人才交流的“家园”,为区域内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认定、待遇落实、项目支持等“一揽子”服务,定期收集国家、省、市人才创新创业相关信息和政策供高层次人才咨询参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法律事务、知识产权、人才招聘等服务。
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占比近六成
产业发展为企业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镜头】近日,天准科技成为首批在科创板IPO注册的企业。
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徐一华,是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曾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领域专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国家级人才工程、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十大科技创新创业人物等。
“产业配套好,是我选择落户苏州高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所在的智能制造行业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产业基础雄厚,上下游配套齐全,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徐一华说。
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仪器检测精度达到0.3微米的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累计申请117项专利,其中已授权65项,软件著作权68项;起草制定了5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及规范。去年,公司销售额达5亿多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7.65%。
【全景】产业兴则人才聚。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已落户智能装备及相关企业100多家,2018年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销售收入858亿元。全区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2个。获批省示范智能车间33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36个,获批总数在全市排名位列前茅。拥有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1家,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获批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7家。
产业的发展是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底气。“正因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引来了很多像天准科技一样的企业在区内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两者相得益彰,互促共进。”高新区科创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高新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等先导产业,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其中,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产值904亿元,同比增长8.7%;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行业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去年,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8.1%和57.6%,产业发展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该区通过创业周累计落户项目已达635个,注册资本超50亿元;三分之二以上落户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占到40%以上,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7人、省“双创”计划24人、姑苏领军人才计划52人。创业周的举办,已然成为全区强有力的引才平台及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绿水青山也是人才竞争力
百家“大院大所”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镜头】王俊,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曾获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市“重大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现任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常务副总经理,有近20年的半导体激光器从业经验。
当年在国外,王俊已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专家,事业前景良好。最终,他放弃了高薪,毅然回到祖国怀抱,选择了在高新区创新创业。“创业初期,高新区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就对长光华芯发展起到了极大助推作用。我们属于重资产领域,项目投入周期长,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资金、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了很大支持。长光华芯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及一批省市领军人才,其中一人即通过创业周由苏州高新区牵线引进的,有力地助推了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王俊说。
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王俊来高新区的一个原因。他告诉记者,公司所在的科技城临近太湖,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很多海归都觉得这里与美国硅谷很像,有山有水,宜业又宜居。
【全景】像王俊一样,各路精英纷至沓来,离不开高新区引才引智“有形之手”的主动作为。
为更好支持创新创业,该区大力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百家“大院大所”平台。并与国内外多家研发机构、知名大学合作建立载体,建设了50多家创客空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同时,全区还建设了苏州创业园、博济科技创业园、环保产业园等15家国家和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近1300家次。
此外,今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落户,更是为区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竞争力。为此,高新区积极打造“真山真水园中城”。这里,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9座苍翠葱郁的青山,以及25公里太湖岸线,沿山、沿水都精心规划,形成了丰富的山水资源与不可多得的环境优势。
数据显示,高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8.3%,人均公共绿地14.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0%,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第一批绿色示范园区。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长吴新明表示:“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创意和项目符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你就有机会在高新区落地生根,实现创业梦想。我们将不唯地域、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将努力让每一位创新创业人才找到心灵的安放之处,努力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让人才与区域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责编: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