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发布了2020年全国169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其中绵阳高新区首次进入前50名,排名较去年上升4位。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影响,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这种逆势而为的成就尤为罕见。
事实上,成立28年的绵阳高新区正进入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虽然在全省高新区排名第二,但也面临着前者“标兵”越走越远,后者“追兵”越追越上的局面。向产业链高端挺进,亩产效率有待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待加强.
破解的唯一方法就是改革。回顾过去,绵阳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改革创新的生动写照。要实现新的突破,只有改革才是动力。因此,2020年将成为绵阳高新区“改革开放突破年”,——将围绕产业发展、项目招引、园区建设等11个领域制定专项规划;推进区级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区委工委管委13个内设机构的职能职责.
在此带动下,绵阳高新区在2020年恢复了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14%,高于全市8.9个百分点,被CCID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评选为“2020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也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非省会城市高新区。
2021年,绵阳高新区确定了“全力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提升升级,主要经济指标全市第一,绵阳高新区提出了“二次创业、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了2021年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向改革要动力 全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近日,法国液化空气公司在办理绵阳二期项目手续时,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前往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当得知相关手续可以在绵阳高新区完成时,工作人员感到有些意外。
令人惊讶的是,绵阳高新区以前没有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和群众经常要去市级部门、市辖区相关部门,或者绵阳高新区各个部门。“绵阳高新区一直高速发展,机制体制不够健全。困难在于理顺市辖区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在土地规划方面。也有一些交集。”绵阳高新区商务办副主任武宏钧说。
因此,2020年绵阳高新区将理顺体制机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经过一年左右的梳理,绵阳高新区将承接市政府和市辖区委托的41项具体权力,为政务服务中心的设立扫清了障碍。2020年10月,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是绵阳市第一个入驻每个园区的政务服务中心。
2021年,改革的步伐没有停止。2021年,在绵阳高新区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是“改革开放突破年”推进情况通报会。有关部门围绕去年以来的改革思路,讨论了下一步的改革措施。“去年,我们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打死卡宾’暗访方式,对吸引项目企业的经验进行了更细致的调研,规避相关风险。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形成更加精准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绵阳高新区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各项改革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了构建“大组织部门”的模式
均论英雄”作为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从产业规划、项目招引、园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奖励等方面,牢牢锁定产业链的高端。同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厂房,逐步改造提升园区生产承载能力,到2022年要实现标准化厂房面积从目前的60万平方米增加到300万平方米。同时严守项目的“入门关”,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设置产业项目准入门槛,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受此推动,2020年,绵阳高新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户、总数达196户,占全市的43.9%,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分别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1.9%、69.8%。
进入2021年,绵阳高新区项目进展增势不减。通过成立7个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工作专班,全力服务保障京东方、长虹、重汽绵卡、新晨动力等龙头企业,“一企一策、因企施策”解决安和精密、西磁磁业等产值下滑困难企业用工难、融资难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多措并举推动企业质效提升。

目前,正全力推动长虹新能源绵阳锂电、四川精上缝纫机产业园、联合运通物流配送中心、法液空大宗气站二期等总投资247.64亿元的64个在建项目建设,同时加快推动太极川西北总部基地、艾华西部生产基地、河北廊坊高瓷等总投资287.17亿元的98个新开工项目建设。
受此推动,绵阳高新区也储备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电光谷等已签约未开工、待签约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快签约落地。

向创新要活力 以创新驱动战略塑造发展优势
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发布的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绵阳高新区在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孵化平台建设、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提升、节能降耗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好,体现在细分领域排名上,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单项排第49名,可持续发展能力排第24名。
重视科技创新,这是绵阳高新区一贯的发展理念。数据显示,2020年,绵阳高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9.1%、居全市第1位,远超全国平均值。
面向未来,绵阳高新区提出了新的目标:努力争当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排头兵”和“火车头”。要做到这一点,科技创新无疑是关键一招。
为推动科技创新,绵阳高新区积极出台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包括京东方绵阳项目在内,多家骨干企业均启动相关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特别是支持京东方、长虹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指导九洲线缆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京东方共建新型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链。
同时,积极向外引智,正在积极对接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准备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围绕创新平台的打造,绵阳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绵阳高新区分中心等转移转化平台,力争全年企业研发投入超32亿元,转移成果达到14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800件。
2020年5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四川省首批院士(专家)产业园名单,绵阳高新区位列其中。这正切合了绵阳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谋划,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聚集,进一步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和智力引擎,也为绵阳高新区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郭文丹 智宏伟 记者 祖明远)
来源: 四川在线绵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