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1971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东方县八所港(东方县成立后海南划归海南省),祖籍广东省汕头市。父母是八港港务局的员工,姐姐大四岁。
马的父亲和母亲黄惠卿
海南东方市的巴朔港(马的出生地)非常偏僻,是解放军进入海南时国民党军队最后撤离的地方。其中一大半是苗族人。马花藤还记得:“小镇上有很多脸上有纹身的苗族人。他们背着巨大的竹筏,默默地蹲在滴水的屋檐下。”至于潮汕,人们认为马花藤和李嘉诚、黄光裕一样,都是潮汕商人的杰出代表。马花藤“喜欢粥和功夫茶”,但当被问及潮汕基因与事业的关系时,他的回答是“难说”。我的父亲马陈术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受过中专教育。曾任海南8个港务局会计、科长、副主任,深圳航运公司总经理,深圳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当选盐田港上市公司董事,现已退休。
在海南度过童年的马花藤,在1984年的第二天和父母一起搬回了深圳,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亲眼见证了深圳“三天一层”的发展速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人,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马:“那年我七岁,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大家都知道看电影前祖国有了新面貌。到处的庄稼和工厂的繁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我的父母从海南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搬到了深圳。当时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深圳经济特区,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镇。所以当时我父母联系的时候,他们决定去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名字。我以为它叫神川。”
童年的马
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成立。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大量资本被引至此,经济发展由点到面。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次“五四运动”。思想和经济的开放让很多人沉迷于诗歌、哲学等宏大叙事,牛仔裤、交谊舞会、美食街、灯光夜市、黑白电视机、万元户等新事物也紧贴人心。
“1984年,我13岁那年,和父母一起从海南岛移民到深圳,第二天去读书,所以刚搬到深圳的时候,我们家旁边正在建设著名的国贸大厦。众所周知,三天一层是深圳的速度。改革开放之初,这个名词在全国家喻户晓,非常振奋人心。然后我记得我们还看到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现在可能感觉不太好,但是当时的环境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尤其是可以说这一次是钱,谈钱非常难。”
马花藤从小就热爱天文学。小学四年级时,马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如何用各种透镜制作天文望远镜的文章。他缠着妈妈买了一套镜头,做了一个简易望远镜。14岁生日那天,他向家人要了一台直径8厘米的准专业天文望远镜,花了父亲近4个月的工资。马陈术神父回忆道:“当时他不得不这么做。我们拒绝购买它。太贵了。花了700多元。他写了一篇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一天,他妈妈在他的书包里看了这本日记。我们讨论了一下,给他买了。”
马花藤从小热爱天文学
热爱天文学的马花藤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花700元为他的孩子购买望远镜。我的父亲马陈术是一名南方干部。他在深圳盐田港管理局担任过各种职务,很早就拥有奔驰汽车。这台望远镜很快投入使用。1986年4月11日,
tity-word" data-gid="1738750" qid="6595527281878242573" mention-index="0">哈雷彗星时隔76年再次经过地球,马化腾成为深圳第一个看到哈雷彗星的人。马化腾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之一。“它出现在北斗星的西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亮,肉眼不太容易找到。”拍下照片后,马化腾还兴奋地写了一篇观测报告,投寄到北京,获得了观测比赛的三等奖,得到40元的奖金,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笔钱。马化腾对天文的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他唯一一本从中学开始就订阅到现在的杂志是《天文爱好者》。为了培养儿子的科学兴趣,家里订阅了《我们爱科学》杂志。马化腾初二转入深圳中学,那时他只有一米四一,坐第一排。在深圳中学扩招的两个班里,马化腾有三位朋友,许晨晔、张志东和陈一丹(腾讯后来的创始人)。张志东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陈一丹1981年就来到了深圳,他祖籍和马化腾一样来自广东汕头。初中的马化腾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参加天文兴趣小组,许晨晔、张志东和陈一丹则学“奥林匹克数学”。进入高中后,高一时马化腾和许晨晔、陈一丹被分在了一个班,几个人是非常好的基友。马化腾没意料到日后自己会和这几位同学一起创立腾讯。陈一丹回忆高中时与马化腾的交往,他们一起比赛背圆周率,课间彼此在走廊上站定,轮流背诵,直到背到小数点后100位。他们还曾经一起集过邮,互相帮买邮票。高中的马化腾突然蹿个子,许晨晔说:“他原来跟我一排的,后来越长越高,越坐越靠后。”张志东则越来越硕壮,得了一个“冬瓜”的外号。

腾讯创业团队从左到右陈一丹,许晨晔,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
他们的中学生涯结束于八十年代末,马化腾和朋友们决定留在深圳念大学。当时马化腾的高考分数739,高出重点线100多分,可以进清华或复旦。因为父母不想子女走太远,最后马化腾留在了深大。高考报志愿,马化腾选择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和马化腾一起考进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许晨晔和张志东,他们都是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和许晨晔还分在同一个寝室。“我的母校深圳大学是一所1983年才成立的大学,那时校园外都是农田和几个错落筑建的农舍。我经常在校园里跑步,脑子里充满了对外面商业世界的向往”。
四年的大学生涯中,马化腾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的工作,也没有竞选过任何协会职务。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马化腾计算机水准非常高,经常为学校计算机的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班主任回忆,每次去寝室巡视,都能看到马化腾在看书或操作电脑,别人都在扎堆聊天。大学的时候,马化腾为了能常去学校机房练习编程,有更多的上机时间,经常给机房电脑植入病毒,然后再去帮老师杀毒。老师就一直让他来帮忙,后来发现是他搞的鬼,哭笑不得。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第二次南巡,这里充满了八十年代的改革激情,这种氛围也传染给了深圳的大学生们。上大三、大四时,马化腾就看到前几届师兄们“都有创业的心态,或者很敢闯,珍惜时间,会着急”,老师们告诫他们,“如今是百年一遇的大时代,机会就像河流里的泥鳅,处处可见,不易抓获。”马化腾说:“我从一个只会写软件的书呆子,都被感召到去创业创新,这和整个深圳的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的。”

1993年马化腾就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他毕业论文写了一个证券分析软件,里面有一个模块是神经算法人工智能计算。为了分析股票买卖双方的心理博弈过程,马化腾自学了神经元的知识。马化腾的第一桶金就来自大学的毕业设计,他毕业设计的“股票分析系统”被某个公司收购,给了他5万元。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在深圳股市,炒股几乎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方便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实时动态的股民。马化腾和几个朋友分析了市面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最高的时候一台卖到2000多元,这让马化腾又赚了几万元,直到后来与马化腾合作的同学出国,他们才停止制售“股票接收机”。父母对此十分自豪:“如今我们家里还有一手提袋配件呢!”
马化腾在电脑前1993年马化腾从深大毕业后,进了深圳最好的寻呼机公司润讯,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这6年打工生涯,他从程序员做到开发部主管,每月工资从1000多元涨到8000多元。这段经历让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
润讯提升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 。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在润迅工作的几年,马化腾没有放下过互联网,1995年2月,马化腾投入5万元,在家里配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担任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站点叫ponysoft,编号655/101。久而久之,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声名鹊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其实只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
父亲马陈术半开玩笑地说,那时候装一部电话要4000多元初装费,幸好当时女儿和几个亲戚在电话公司工作,可以半价申请安装,申请了4部半价电话供马化腾上网用。父亲马陈术说:“其实,‘马站’能出名也有她(妻子黄惠卿)的一份功劳,那时马化腾一出差就要母亲帮他管理网站,每次临出门前都要写一张字条给母亲,告诉母亲一旦有网友打电话来说网络不通,就按照字条上的步骤排除故障,确保网络通畅。”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有了家人支持,马化腾还出席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BBS站长大会。第二年,求伯君和雷军都成为惠多网地方站站长。担任站长期间,马化腾还认识了惠多网网友丁磊,两人成为好友。《腾讯传》作者吴晓波评价说,马化腾日后被称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他的产品意识和用户思维,都是在慧多网期间养成的。
1998年2月,好友丁磊将耗时7个月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http://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位于广州的飞华网,马化腾意识到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底,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自己5年来的网龄和职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