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奥运会金牌意味着最高的赞誉。胜者为王败者为王的“金牌论”必须抛弃,但如果换成另一种极端的“反金牌论”,恐怕就不现实了。奥运选手从不单打独斗,奖牌始终与国家荣誉和民族自信息息相关。我们冷静冷静地看待奥运会,轻松享受体育比赛的内在魅力,但这与争抢金牌、争抢国家荣誉并不矛盾。
奥运会如火如荼,舆论场特别热闹。中国军团第一天没有黄金,网友祝福李杜,安慰孙杨;因为一次采访,成为了表情包领域的新秀。有评论者直言,“我喜欢你不把金牌当回事的样子。”……话题自始至终不尽相同,但实质问题却趋于一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奥运金牌?有些词乍一听可能很流行,很振奋人心,但仔细想想并不总是正确的。
说到奥运会,注定无缘金牌。通过舆论的风格,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这方面的微妙态度:他们渴望中国队夺冠,讨厌那句话一定要叫金牌。心理学不难理解,人们也不希望过分关注异化这一沉重的思想负担,以至于一枚金牌就压倒奥运健儿。作为一个大国的公民,这种安心是极其可贵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争夺金银不再重要?我们应该鄙视赢球的信念和对金牌的追求吗?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夺冠是对他们刻苦训练和努力的回报,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在形式,而奥运金牌则意味着最高的赞誉。胜者为王败者为王的“金牌论”必须抛弃,但如果换成另一种极端的“反金牌论”,恐怕就不现实了。网球巨星纳达尔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不为冠军而疯狂,但我告诉自己,我只想打最好的网球。至于它带来的冠军,那是上天的恩赐。”
冠军和金牌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国家荣誉和国力的体现。每一位选手都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耀和梦想。无论是在球场边,还是在电视机前,每次中国球员夺冠,我们都会尖叫鼓掌;虽然我们已经听了几千遍,但我们仍然对颁奖典礼上演奏的国歌感到兴奋。这就是体育赛场上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奥运选手从不单打独斗,奖牌始终与国家荣誉和民族自信息息相关。
1908年,天津某青年杂志提出: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派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自己举办奥运会?在中国人被斥为“东亚病夫”的年代,这种呐喊是如此悲壮。
1932年,23岁的刘长春独自出现在洛杉矶的t台上。这个身高169厘米的小个子代表了拥有4亿人口的东方国家。他举着国旗“向世界宣告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
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获得冠军,王义夫获得该项目铜牌。两名中国选手同时闯入前三名,这让主办方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那一天,很多中国人泪流满面,想起了“零突破”这几个字。
近年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第一次让黄种人站上110米栏的领奖台,第一次获得男子游泳一等奖,第一次登顶奥运金牌榜.
沿着国力上升的轨迹,奥运金牌由奢变俗,奥运金牌与国家荣誉的关系似乎由强变弱。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说辞。比如体育的本质是游戏,奥运会只是体育界的大聚会。忘记金牌,享受金牌;运动员因为错失金牌而抱憾落泪,有的人会跳出来攻击国家体系;即使运动员获奖后感谢国家培养,也会被讽刺为普通话套话。所有这些,其实都过分割裂了体育与国家荣誉的关系,有失偏颇。
15px;">我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看待奥运盛会,身心放松地享受体育竞赛的内在魅力,但这与奋力冲击金牌、为国家荣誉而战,并不矛盾。这也并非只是“中国特色”。2008年奥运,中国超越美国位列金牌榜首位,美国媒体罕见地选择以奖牌数排序,依旧让美国排名第一。综合国力遥遥领先的美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国,为何要费这份小心思?其中道理不言自明。有人说,体育比赛是和平年代的“战争”,重大赛事总是很容易呼唤起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国家荣誉感。的确,对于体育来说,金牌当然不是全部;而对于金牌来说,很多时候,体育也不是全部。这应当是我们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起点,也是真正享受奥运盛会的起点。
本报讯(实习记者 马婧)昨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一体化进展情况。上半年,京津冀三地产业、交通、生态一体化继续取得新进展,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合计34382.4亿元,占全国的10.1%,与2015年占比大体相当。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合计1645.4亿元,占全国的7.4%;第二产业增加值合计12769.5亿元,占全国的9.5%;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19967.5亿元,占全国的10.8%。按可比价格计算,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6.7%、9.2%和6.6%,与一季度相比,北京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天津和河北增速均提高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社会民生在上半年持续改善。一方面,居民持续增收,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上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91元、18099元和9614元,和一季度相比,收入增速分别加快0.7个、0.4个和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物价涨幅保持低位。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2%、1.7%和1.5%,分别比一季度回落0.2个、0.3个和0.2个百分点。同时,京津冀三地的就业保持稳定,6月末三地登记失业率与3月末持平。
数据显示,三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上半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为4.8∶37.1∶58.1,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
从产业内部看,三地围绕城市战略定位,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北京工业高端产品增势良好,符合消费升级要求的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多功能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液晶显示屏等产品产量增速分别达到1.1倍、68.9%、1.5倍和59.8%,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优势行业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成。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18.4%,比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快于一季度0.6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升至25.3%,首次超过钢铁行业。
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重点领域率先协同,产业、交通、生态一体化取得新进展。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加快产业对接,不仅加快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首钢京唐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还在滨海新区成立京津冀首个跨区域众创联盟,其中70%的成员为跨区域服务机构。据市科委统计,上半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1297项,成交额49.5亿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北京对天津、河北的创新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批复,京沈客专、京张铁路建设加快,京唐、京滨城际先期工程正式开工,京台高速进场施工。
京津冀还继续深化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三地联合制定印发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推进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据统计,上半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9%、12.5%和20.3%。
本报讯(记者 陈雪柠)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财政在推动供需协同对接和优化提升供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近日从市财政局获悉,2015年北京投入5亿元用于落实326家禁限企业关停退出的补助政策,投入9.3亿元支持多所市属高校、医院移址迁建,运用转移支付与人口调控挂钩等多个机制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向京外疏解,助推首都发展“瘦身健体”。
“高精尖”是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通过出资设立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和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金、安排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配套资金、支持建设10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加大“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北京的不少创新型企业正加速跨越“高成本、低产出”的成长阵痛期。
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部门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及首购产品的认定,共认定681项产品及92项服务。据悉,首购政策是指政府部门对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开发的,暂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以政府首先采购的方式进行扶持。市财政同时还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倾斜政策,目前北京90%以上的政府采购合同都与中小企业签订。
市财政局网站显示,来自上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北京华锋远望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在政府采购中成功中标,将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供15台自助打印服务终端,中标金额为101万元。这笔采购金额虽不大,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却是巨大的支持。
另外,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市财政已认定首购产品共10项,有力支持了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据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采购作为促进“稳增长”的政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报讯(记者 王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主席郭金龙在赴巴西出席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活动后,于昨天返回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副市长张工同机抵京。
本报讯 广渠路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通车。这条全长不到12公里的路原定2010年底通车,却先后五次推迟竣工日期。昨天,市政府专门用一天时间召开广渠路二期项目审批案例分析座谈会,直面问题,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为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把脉、开药方,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实效,推动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出席会议并讲话。
面对屡次推迟的竣工通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责成市审计局、市监察局牵头,邀请第三方专家团队,历时五个月开展案例调研,旨在客观分析制约本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推进的共性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时和兴教授报告了调研成果,为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国企和十六区政府负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案例分析课。参加会议的市领导和市交通委、市编办、市公联公司、朝阳区等单位一起会诊,深入剖析、查找制约工程推进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这是近年来市政府首次采用案例分析座谈会的形式,对行政审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王安顺讲话说,广渠路二期项目是本市工程项目推进缓慢的典型之一,暴露出了思想认识不统一、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不完善、推进方式有欠缺、工作效率不够高等多种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对号入座,认真研究分析,尽快拿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和专项解决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要举一反三,查找自身在履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尽快改进完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的密集期,市区联动、改革创新,形成抓重大项目建设的合力势在必行。王安顺提出了“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深化审批改革,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投资审批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必须严格落实责任,勇于担当,遇事不躲、不拖,主动靠前,以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劲头开展工作。三是必须抓好基础工作,加紧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及时更新数据,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完善的资料库。四是必须提高工作效率,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定了的事必须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间节点,做到可操作、可督查。
王安顺要求,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进度、力争提前、决不拖后;加强项目指挥调度,提高部门协同水平,构建指挥更加高效、运转更加协调的运行管理体系;“不落实、便落空”,要形成抓落实的倒逼机制,贯彻落实好中央深改组关于抓好改革督查工作的要求,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对于应开未开以及未能完成年度计划的项目,要倒查责任、严肃问责,全力以赴确保各项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市领导李士祥、陈刚、林克庆、张建东,市政府秘书长李伟出席座谈会。(王皓 徐静芸)
本报讯(记者 黄志阳)北京时间昨天凌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跳水赛场传来捷报:25岁的北京运动员林跃在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与队友陈艾森搭档一路领先,最终以总分496.98分摘得金牌。这是本届奥运会北京健儿收获的首枚金牌,也是林跃继北京奥运会后时隔8年再获奥运冠军。
喜讯传来,北京跳水队所在的北京木樨园体校一片欢腾。副校长陶放宇说:“我们都为林跃感到骄傲。他的拼搏精神会激励北京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再创佳绩。”
北京跳水队负责人介绍,由于身体发育等原因,林跃在2008年后一度陷入运动生涯低谷,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训练依旧勤奋、刻苦。“这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力也非常全面。他兼项练跳台和跳板,非常辛苦,但从不喊累。”
林跃1991年生于广东潮州,2001年赴清华跳水队接受培训。2005年初,为了参加全运会,他加盟北京跳水队,成为北京队注册运动员。同年,林跃入选国家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与队友火亮的“月亮组合”出战男双10米跳台比赛,一举夺冠。2012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次参加奥运会的林跃在男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中名列第六,未获奖牌。今年,他又顺利入围里约奥运会参赛阵容。昨天如愿折桂后,他也成为奥运史上首位两夺男双跳台金牌的运动员。
此战里约,除林跃外,跳水运动员曹缘、排球运动员刘晓彤、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和张楠、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和丁宁等北京健儿也都具备较强实力,将向奖牌乃至金牌发起冲击。
贺 电
中国体育代表团:
欣悉北京运动员林跃在第31届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双人10米跳台比赛中,与队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一枚金牌。在此,谨向获奖运动员及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祝愿中国体育健儿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6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