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真正投资公司怎么找 投资公司怎么找项目

记者|卢

九合创投成立十年,即将迎来收获的一年。

算上今年3月已经上市的青云科技,九合创投有5家投资公司在排队等待IPO,基本都是首轮投资。九合创投创始人王晓预测,未来每年可能会有5-6家他们投资的公司上市。“投入的项目越多,质量就越高。”

此前,九合创投第四只人民币基金已经募集完毕,第一只美元基金即将结束,第五只人民币基金已经开始募集。

王晓告诉界面新闻,他们不会为了规模而扩大规模,他们的能力在规模之前应该是过度匹配的。同时,他们也会选择合适的LP:“一是需要对行业和投资有深入的了解;第二,如果有工业资源,当然更好;第三,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愿意支持中国的创业公司。”

资料显示,九合创投是一家专注于科技领域早期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管理团队来自BAT一线行业专家,拥有10多年经验。作为一家专注于中国科技的投资机构,九合创投目前管理着4只人民币基金和1只美元基金,整体规模超过3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投资了近300家创新型企业。

在王晓看来,目前的风险投资圈正处于一个相对内向的阶段,许多机构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但任何市场都有周期性波动。尽管一些领先的投资机构做得很好,但其他机构仍然有机会进行良好的投资。“我认为任何市场都会回归成熟。未来五年对九合创投来说至关重要,这将决定我们能否登上更大的舞台。”

以下为专访内容(有删改):

创投圈内卷比较严重

界面新闻:创投圈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有哪些新变化?

王晓:目前风险投资圈的整体介入还是比较严重的。投资互联网的机构可能会变成投资和消费,投资消费的机构可能会变成投资技术。很多后来的基金也在往前冲,希望获得每个阶段的价值。由于政策变化,人民币升值也处于波动状态。以前很火的VC圈变得平静了一点,很多从业者都出局了。现在变化很多,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机会很多。虽然其中有几家做得很好,但并不妨碍投资机构做好投资。

界面新闻:在这种环境下,对九合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晓:风险投资圈正在发展中,还是有机会做成顶级VC的。里面有一个时间窗口。九合创投经过10年的发展,从0到1,投资方式、团队、品牌都比较成熟,做好了自我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时候开始考虑向前迈出一大步了,这也是因为整个市场都给了我们机会。未来五年至关重要,这将决定九合创投能否达到更大的阶段。

界面新闻:To B行业升温,给九合创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晓:To C没有流量红利,走出大平台的机会在减少,这也凸显了To B的优势,To B的增长相对稳定,需求相对刚性,不是纯粹的燃烧模式。收入与估值增长的线性关系相对对应。从资本的投资回报效率来看,To B至少比To C整体高几倍。

我们在To B领域布局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不错的收获,比如青云科技。其次,我们的认知比较高,很多投资机构都愿意和我们接触,他们对我们投资的项目质量也有很高的认可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进入这个轨道,我们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总的来说,这个市场比较广阔,真正深入其中的人不多。我们对整体投资方向有自己的判断逻辑,和其他人没有冲突。当一个领域被认为是热门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来,这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自身投资能力的提升和独到的眼光和判断力。

界面新闻:九合创投现阶段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r />

王啸:第一,在一些相对有较大变化的市场或领域进行布局,这里面的变化可能是技术、社会和经济的演进。我觉得是要在一个变化的市场中,寻找到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团队,做一个特别有创新或者说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第二,资金在投资行业的杠杆作用比较大,比如说投人,这十个人可能就做出一个特别牛逼的产品,就能变成一个几十亿美金的公司。投资的领域包括:芯片、云原生、SaaS、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


界面新闻:可以从什么维度对To B的创业公司进行准确估值?


王啸:整体来讲,估值都不是一个准确的体系,本质是一个基于供需关系的谈判结果。我觉得To B的公司不容易进行估值,不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参考。比如合同数,如果类似SaaS,那就要看年收入,还有复购和增长的情况。另外,研发的难易程度也会对估值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看该公司在国外对标的情况。


界面新闻:To B的创业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王啸:To B的创业公司,产品的成熟及能够大规模交付、签合同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会长一点。比如做一个开发,可能半年才出第一个版本,第一年稍微有所完善,在一年半的时候有一些标杆用户,两年后的销售、客服等团队体系开始强大起来,直到三四年才可能见到一些成绩。这意味着To B的创业公司大概需要3年的爬坡周期,来让产品、销售、解决方案等成熟起来。


这类创业公司的产品,需要离用户的需求近一点,不能只是一个纯技术的公司,还需要有对市场了解的合伙人。其次,自身的解决方案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数据壁垒,不然还挺难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后,如果把一些成熟、先进的算法和计算能力放到产业当中,那么需要对业务需求的理解足够高,比如在什么业务上需要数字化,在什么业务需要人来撮合,用什么数据进行算法智能化等,相当于既要有IT和数据的思路,又能对传统产业中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界面新闻:对于被投企业,九合创投能提供哪些帮助?


王啸:第一,我们可以提供更宏观、更高维度的视角,帮企业梳理市场的核心需求及逻辑,需要用什么方案去解决问题;第二,我们可以给对方提供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同时对接互联网大厂的资源;第三,我们对融资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高,可以建议对方应该在什么时间段用什么样的估值去融资;比如探迹科技每轮融资,我们都会帮着引荐人,告诉他们哪个选择更靠谱、更合适。



资本市场难募好投

界面新闻:在移动互联网上半场,To C领域非常火热,不过九合创投却主要专注在To B领域,你会有错过的遗憾吗?


王啸:我们刚开始的基金就不到1亿人民币,当时也很难抓到一些特别大的To C公司,因为对方的融资额度很大,但你单笔金额只有一二百万元的出手机会,所以也不算错过,因为当时根本就没在那个市场上。当时九合创投是从0到1刚启动,能参与进去投到好项目就不错了。


同时,我们一开始也没有严格划分To C和To B,因为我是做产品和技术出身,更多的是从需求和市场出发,发现哪个东西是刚需,就会投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项目。我们主要看团队对不对,产品有没有实际需求,时机是不是合适。后来伴随不断地沉淀和积累,逐渐形成了To B和To C各自的一套方法论。


界面新闻:在产业互联网,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哪部分数据价值会比较高,又该怎么打消用户对安全和隐私的担忧?


王啸:在产业互联网里,交易相关的数据和产品服务数字化的过程比较重要。而在中国,数据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其作为资产的价值也越来越高,这里面的隐私安全和保护也变得非常重要。这里面最核心的是,第一,这些数据的获取要合理合法合规;第二,数据的使用边界要清晰,要在一定的规矩之内,不能泛滥。对于数据安全领域,创业者要有更长远的眼光,站在十年后去看,那时的环境如何,数据该怎么使用。然后再回到当下,看现在的用法合不合适、合不合理、有无必要。


界面新闻:面对马太效应加剧,早期投资机构怎么做才能活得又好又久?


王啸:总体来讲,募得到钱就是好事,募不到钱就不行,现阶段大基金募资相对容易。对LP而言,可能最简单、最安全的选择就是投最头部的知名基金,所以他们的募资速度快,规模也很大。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投资行业里,规模和收益之间一定存在一个相对反比的关系。任何一个市场都会回归成熟,一些中小机构现在有阶段性的募资压力,也很正常。


九合创投过去的历史业绩和数据都比较稳健,所以我们募资还比较顺利。虽然现在整体市场募资比较难,但好处就是资产相对容易投,也就是难募好投。另外接盘人也多,基本都是大基金,所以创业公司的估值在某种意义上增速会更快。


对于一家早期机构,如果要想活得又好又久。第一,要对赛道有前瞻性思考,同时布局要早一点;第二,对人才梯队的培养要长期且稳健;第三,项目的整体质量相对要较高,IRR和DPI在规模适当的时候要达到一个超高水平。


界面新闻:在退出回报上,LP和GP分别有哪些具体诉求?


王啸:不管是LP对基金的回报,还是GP对被投项目的回报,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希望能稳健一些,有的则是想有较高的收益,所以挺难一言以蔽之LP眼中的一个好的基金的回报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个基金如果有3倍的现金回笼,就已经挺好了,如果能到5倍,那就非常不错了,如果是10倍,那就是很牛的基金。我们每期基金基本上能够做到三五倍以上,甚至有些基金能看到10倍的可能性。


对于项目而言,我们会看在投和退之间,有没有30、50倍以上的空间。在退出上,我们会根据项目情况做选择,通常有IPO、并购、股权转让、创始人回购等方式。


界面新闻:今年上半年,不少准备在科创板IPO的公司撤回申请,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对准备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有什么建议?


王啸: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业务的成长性或可预期性不强,估值和业务收入之间不完全对等,另外就是存在一些信息披露的风险,所以有一些撤回也属于正常情况。同时,科创板非常重要,适当收紧是好事。对于准备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还是要把自己的业务先做好,然后再去考虑上市会更好一点。在细分赛道中,创业公司要注意三点,首先是保持头部,其次收入的增长可预期,再就是估值要相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