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在肯尼亚做生意时,他们并不富有。有许多风险必须避免。比如当地支付周期较长,需要准备充足的资金周转,资金不足的商家可以选择支付较快的零售运营。在经营过程中,商家要从长计议,着力塑造经营的可持续性,保证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良好口碑。
初入非洲
刘汝谦去非洲是因为他别无选择。“单位里的年轻人都去欧美了。没有人想去非洲,所以我去了。”1997年,他的中国燕兴公司准备开拓国际市场,并派出员工在五个非洲国家拓展业务。41岁的刘如谦带领团队前往东非国家肯尼亚考察当地机械市场。回忆起“在非洲的第一次经历”,刘坦言,“当时我没有讲过肯亚,就连非洲也完全没有概念。”但没有人想到,这次出差改变了刘汝谦未来的人生道路。
肯尼亚是东南非洲相对发达的国家。曾在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非洲的希望”,经济增长率达到5% ~ 8%。经过15个小时的长途旅行,飞机降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出机舱门,我就懵了,”刘如谦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我眼里全是绿,绿化比北京好。”“第一次去,我真的低估了非洲。”刘如谦说。在刘汝谦的印象中,当时内罗毕的经济水平相当于80年代初的中国。
肯尼亚内罗毕机场
肯尼亚的发展似乎是中国的翻版。比如,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非洲,根据降雨量,只有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旱季几乎半年不下雨,守河的地方比较好。如果没有河流,就要打井取水灌溉农田。但当地紫外线辐射强,水分蒸发快,农田必须保持水分。当时肯尼亚人不停水,就像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做法,把稻草铺在地上,浇上水,效果当然很差。
刘汝谦看了之后,拿着国内已经用过的农膜,效果非常好。当地人非常喜欢使用它,很快当地就建起了一个工厂来生产这种产品。据刘如谦说,“我这个商人,偶然在内罗毕成了一个农艺师”。
肯尼亚并非“满地黄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刘汝谦这样的“公众人物”,在内罗毕街头涌动的中国人,过去大多是个体户。“我去的时候,大部分当地华人都是个体户。东北和浙江更多,后来福建来了。”
据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统计,当地华人约有5000人,主要集中在首都内罗毕。这些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随公司前来协助肯尼亚或承包项目的工程师、经理和销售人员;小投资者,如餐馆和中医诊所;来上班的服装厂工头和技术员。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大多以销售国内轻工业日用品为主。比如东北的商人大多做服装生意;浙江人主要卖鞋。"各种各样的鞋子都卖得很便宜。"。
这些去外国淘金的中国人,有一部分成功了,“发了大财”。据刘如谦介绍,北京昌平的一对杨姓兄弟,从酿酒起家,如今资产已达数亿先令(9肯尼亚先令约合1元人民币),是“那里最好的中国人”。起初,他们在当地开了一家酒厂,生产一种叫做“一号”的混合酒。这是一条便宜的路线,它不是装在酒瓶里,而是装在装满果酱的小塑料袋里,以每包10先令的最便宜价格出售,这让当地人买得起,卖得很好。后来甚至有很多本地学生买了喝。为此,肯尼亚总统夫人介入此事,不再允许小包装销售这种酒,而是要求包装在300毫升以上的玻璃瓶中。
杨的兄弟后来转行做了别的事情。现在,他
们在当地拥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一家水公司以及一家制衣厂。仅水厂生产的矿泉水,除供应肯尼亚本地之外还出口到乌干达、苏丹等周边内陆国家。相对于杨姓兄弟的成功,刘汝谦的从商经历,在当地华人圈子里似乎更具代表性。
在给公司打工的同时,刘汝谦也尝试着做一些小本买卖。最初他投资做“菜农”。但是,巨额的连续投资,碾碎了刘汝谦在异国做“菜农”的想法。后来,刘汝谦还尝试过别的:“酒厂算一个,因为执照拿不下来就没有再往下做;又跟人合开了一家生产火腿肠的厂子,也黄了;还组装过电脑、做过光盘;七七八八的做过很多,但都没有做成。”几年曲折的创业经历,也让刘汝谦对于在非洲经商有了一些更切合实际的体验,在他看来,中国人在非洲经商,并非是满地黄金,有许多风险必须要懂得规避:
首先,在肯尼亚做生意,账期比较长,大部分都在一个月左右,你给超市供货回款至少要三个月,“给国家或部队那都得论年说”。除非是零售商,否则资本小了实在是周转不开。
另外,当地人对机械生产很陌生,很难雇用到合格的技术工人,逼得你购买设备的时候一定要配备全自动的,无形中又增加了很多成本。
商人眼光要放远
2003年,在刘汝谦看来,是一个“拐点”。那一年,他所在的公司因未达到预期收益,撤出了肯尼亚。作为留守人员,刘汝谦开办了一家新的公司——肯尼亚燕兴科技公司,自任经理,在当地开展一些中国商品、技术的咨询服务。刘的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而内罗毕的华人圈也在同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涌入内罗毕,涌入肯尼亚。
“过去的三年中,中国是在肯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肯尼亚贸易工业部长穆西萨·基图伊表示,“这说明肯政府为吸引中国投资所采取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嗅觉敏锐的中国商人,从浙江、福建、广东跨海而来。他们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就跟过去游击队似的,背着个小包就过来了。”刘汝谦说。
没过多久,内罗毕的街角就冒出了一家家小店:20平米不到的空间,堆满了从中国运来的廉价的小电器、艳俗的胸花和孩子们用的小玩具。门口挂着的牌子上,用中英文写着:“北京商场”、“长城饭店”,或是“上海大超市”。“东西质量普遍不太好,我看还不如国内的一元店里卖的商品。”刘汝谦曾在这样的店里买过一床棉被,“一洗,就缩成很小的一个团,尺寸都不够。”由于劣质商品,甚至假货鱼目混珠,中国的一些产品在内罗毕逐渐失去了传统市场。小的日用品,比如纺织品、毛巾什么的,让印度、斯里兰卡人给占领了;当地人现在也宁可买欧洲的拖拉机而不买中国产的,即便要多花很多钱。
内罗毕的中国商城
肯尼亚对中国产品的检查也日趋严格,委托国际检测机构SGS来查验每一批次发自中国的货物。“去年,山东三明出的一些插座插头,就直接给封存在肯尼亚海关,七八个货柜的货物直接就给销毁了。”刘汝谦说。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内罗毕摸爬滚打了快十年的刘汝谦很是着急,他表示:商人眼光要放远点的,想占领这个市场,就要拿出好东西来,不然,可能最终会毁了你。
而他自己的生意,也越发地做得小心翼翼起来。上个月,一单粉碎机的生意让刘汝谦从内罗毕飞到了广州,到供货方工厂检查设备情况。这一单生意,也就3000美金左右的利润;而从内罗毕到广州的往返机票,却要1100美金。
“这里面不光是生意,还有中国人的脸面。”说这话的时候,刘汝谦很是认真。
平台国际站:www.aftrade.com
平台母公司-宏运通 股权代码:83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