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创业园,海珠科技创业园地铁

海珠创新湾规划示意图

金记者赵艳华通讯员隋宣

这是珠江后航道20公里海岸线的黄金地段,是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滨水地带,也是海珠区三大发展极中的“湾区”。10月30日下午,备受关注的海珠创新湾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广州市第三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海珠创新湾,定位为滨水生态和科技创新聚集区,根据规划,以现有和在建的4条轨道交通线路为基础,区域交通规划稳定后,轨道交通线路将增加,将有2个枢纽站。同时,计划建设3条过江隧道,将番禺洛溪连接至南部。

定位:滨水生态、科技创新集聚区

广州海珠区正着力打造“一区一谷一湾”三大发展极:第一区,即琶洲数字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一个谷,即仲达国际创新谷;一湾,即海珠创新湾。

整个海珠创新湾西起洲头嘴公园,东至琶洲片区东部,紧邻生物岛、大学城。滨水岸线20.5公里,与珠江航道形成海珠滨水闭环。海珠创新湾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广州“三大战略枢纽”之一,也是“一江两岸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珠创新湾规划李娇片区位于海珠区中南部,北至海珠湿地,西至大干围,东至华南快速路,南至海珠区行政边界,主要涉及周楠、华州、瑞宝三条街道,三交村、李娇村两个城中村。沿河海岸线长约7.1公里,河岸长约5.1公里,目前总人口18.3万,其中常住人口5.2万,流动人口13.1万。目前建设主要在老村。

海珠创新湾李娇片区规划总体定位为:新城中轴线(南段)滨水生态与科技创新集聚区。总用地面积8.0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84平方公里,大于6.19平方公里的珠江新城。建设总量1063万平方米,比原控制性规定增加474.59万平方米。增加的建设量主要是住宅、商业及配套设施;减少的主要是工业和物流建筑。

此外,区内还布置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区域总体规划级和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共133处。其中,小学6所,初中3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2所,幼儿园12所;有2家大型综合医院,包括中山二院海珠校区。

特色:多条景观廊道提升环境品质

海珠创新湾李娇片区规划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展示区、海珠创新湾科技创新商务区、文化创意区、品质宜居区四大功能区。根据规划,将突出连接海珠湖和珠江的航道“自然轴”,与北段的“城市轴”相呼应。落实广州后通道主风廊、科技创新轴、广州大道两条次风廊,贯穿珠江后通道、海珠湖公园,打造一批景观廊道、视觉廊道、风廊。突出广州云山轴线特色,在保证视觉廊轴线畅通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打造特色文化设施。

按照广州整体城市设计的要求,打造高低分明、节奏优美的滨河空间。该区域将增加滨江市公共空间宽度,新建区域宽度不小于100米;第一

交通方面,在现有地铁2号线、3号线、广佛线的基础上,规划实施18号线建设,在海珠创新湾李娇片区规划范围内形成4条轨道交通线路。会上有专家表示,对于如此高人口密度的创新聚集区,目前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远远不够,尤其是轨道交通站点不足。比如地铁18号线虽然经过该区域,但是没有车站。目前,珠江新城800米轨道站覆盖率为100%,而按照目前的规划,李娇地区仅为27%。最新的计划提出

,待区域交通规划稳定后,轨道交通线路还会增加,将有两座枢纽站点。此外,将规划新增三条过江隧道及水上轮渡,连接番禺洛溪。该片区未来将实现5分钟可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10分钟可达广州南站、珠江新城;14分钟可达金融城;20分钟可达广州火车站;30分钟可达白云机场。


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提倡公交优先,规划公交站场共19处,规模达6万平方米,并在南海心沙设置水巴码头与相应航线。打造核心区的慢行示范街区和滨水慢行示范路,该片区将布局“密路网、小街区”的道路系统,核心区域的道路密度19公里/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城市商务区中心区的水平,与伦敦金融城的路网密度相当。


对于该片区的交通问题,有规委会委员建议,目前地铁2号线、3号线都已较饱和,考虑新增线路很有必要,而且车站设置与地面用地开发紧密相关,轨道交通线位和站点应该尽快确定。此外,道路交通方面,过境交通要道较多,但地区出入交通并不十分方便,新增的南天大道沟通区域内部交通的作用需进一步提升,东晓路到广州南站的通道也应尽快谋划。


此外,有规委会委员建议,该地区滨江岸线比较宽的情况下,慢行系统专项规划要提前介入,江边绿化带和慢行系统衔接的停车等皆要考虑好。过江隧道出入口的道路要保证足够宽度,两侧辅道交通组织也应提前谋划。


改造:沥滘村38处文化遗产原址保护


片区内沥滘村的改造已酝酿多年,关注度也很高。此次规划提出,沥滘村改造,根据历史审批情况与城中村更新改造方案,采取全面改造模式。在落实沥滘村批复建设量的基础上,整体策划、统筹布局,解决旧村的改造问题。通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延续文脉的同时,提升片区土地价值,预计可释放建设用地144.87公顷。其中,40%用地用作道路建设、公园绿地等;16%用地用作公服建设,包括8所学校及1所综合医院。


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沥滘村内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共38处,文物12处,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沥滘卫氏大宗祠,2处实际文保单位卫国尧故居和广州市界碑之沥滘碑;此外,还有10处历史建筑(线索)以及16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对此,拟全部采取原址保护的形式,以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为原则,塑造岭南水乡与现代轴线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保护传统岭南村落,依托其历史文化特质,重塑以历史文化观光、文化创意、特色商业为主的约20公顷品质化“U”形慢行街区。


对于与沥滘村隔水相望的南海心沙,广州港集团提出,拟在南海心沙上增加部分商业配套,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对此,规划部门认为,南海心沙作为新城市中轴线的重要景观,需充分体现开放性、文化性和标志性,不宜安排大规模商业及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