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看古装剧,就不会对“滴血”这个桥段感到陌生。这种自古流传的认亲方式,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广为人知。做这个手术的原因是孩子的母亲不能犯错,自己生的不能造假。
但是,如果父亲不知道是谁或者是谁的身份值得怀疑,那么根据当时现有的科学资料,他只能采取血液鉴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身份。那么这种识别亲属的方式可靠吗?看似简单的方式,能如此精准吗?
一般来说,古代有两种滴血认亲的方式,一种是将血滴在骨头上,如果能够渗进去就是亲生的;第二种就是常见的合血法,将疑似双亲的两个人各从手指上取一点血出来,两滴血全部滴入水碗中,如果两滴血能够融合在一起就证明这两个人是亲生的。影视剧一般采用结合血亲的方式。
古代有许多关于滴血认亲的荒唐事迹。《南史》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南朝齐国有一个叫孝宗的人,他的母亲吴景惠因为美貌被选入宫,成为当时皇帝萧宝卷的妃子。她母亲怀孕七个月后,她提前生下了他。这时宫中流言四起,怀疑萧宗不是萧宝娟的儿子,等萧宗长大后,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
不久萧宝娟荒淫无度,最终死于宦官之手。萧宗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一个荒唐的计划产生了:一天晚上,萧宗悄悄挖出萧宝娟的坟墓,取出尸骨,把血滴在尸骨上。这时,血液神奇地渗入;疑心很重的孝宗,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又用自己的鲜血检验真伪。当血再次渗入骨头时,萧宗并不相信自己确实是萧宝娟的亲生儿子。为了查明真相,挖祖坟杀父母杀孩子,真是妙不可言。
三国时期,谢承的《会稽先贤传》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陈野的人,他的兄弟渡海而死,同船60多人一起遇难;为了辨认无法辨认的遗骸,陈晔在天空中痛哭,试探与骨法的关系,终于找到了哥哥的遗骸;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在一片哭声中找到了亲人的遗骸。
我们做的最常见的事情就是用‘血亲鉴定’来解决冤案和大案。该方法也与肖总的方法一致,将嫌疑人的血液滴在死者的骨头上,以确认其身份。但从科学上讲,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可靠的:人体死亡后,经过分解仅剩下骨骼,这样的骨骼因为是腐烂而成的,骨头表面都密布了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细缝与"毛孔",任何人的血液滴在上面都能渗入进去。
而且如果骨头上还有一些残留的软组织,而且结构完整,那么如果此时有任何人(包括凶手)的血液滴入骨头,血液都不会渗入骨头。由此可见,这种处置方式不仅在科学上不合理,而且对实际案件的解决也起不到大的作用。但是,在科技还比较落后的古代,也是一种科学的方式。
在古代,对接骨方法的使用有很多限制,只能在活人和死人之间进行识别。然而也辜负了聪明的古人,于是第二种鉴定亲属的方法————血法应运而生。具体操作是把两个人扎的血滴放在有水的容器里,看能不能融合。如果能融合在一起,就说明有血缘关系。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真的有用吗?
和
前面的合骨法一样,这种合血法也是不可信的。正常人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由于渗透压的关系,红细胞会在水中会吸收水份而胀破,细胞膜胀破后自然就没有了"隔膜",也就不会出现独立的现象。从肉眼看,血和水融为了一体,而实际是红细胞破碎后混在一起,不是真正融为一体。所以用这种方式根本就无法判定两者的关系,不管是不是血缘关系也是如此。滴血认亲虽然是不可行的,也没有科学依据,不过血液的鉴定的确可以提供两人真实关系的有力证据,这个就是DNA的现代技术。早期时采用红细胞分离来进行亲子鉴定,但这个方式只能验证不是亲生的,无法证明是否有亲缘关系,并且准备率也不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抗原亲子鉴定被推了出来,准确率能达到八成。到了1985年莫里斯人发明了更有效的鉴定方式,准确性接近于100%。在采集的DNA的片段上共有十六个点,放在仪器上如果发现有三个点存在差异,那么这个孩子就不是这个人的亲生。
结语
滴血认亲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虽然方式有些荒唐,但在那个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这种认亲的方式也平息了不少事情,少了很多争端。毕竟它测不出"非"亲缘关系,可事实真相也许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参考文献
1.《南史:萧综传》
2.《DNA与滴血认亲》
3.《会稽先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