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项目 创业部落app下载

为创造伟大的力量而欢呼

创意学校

黄埔力量引领边疆

新R&D机构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组建,致力于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也是深圳为扭转“三比一补”企业贸易形式,在本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而引进的高校资源。

广东省政府与清华大学于2015年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成立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以广州为基地,辐射全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已建成20个R&D平台,引进5个院士团队。近三年累计技术服务合同金额超过1.5亿元。

从国内首家新R&D机构到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杜南采访了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院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季世山,揭示了如何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究院。

“三无”和“四异”,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

杜南:1996年成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拉开了新R&D机构建设的序幕。那时候是什么样的?

季世山:根据我们的研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仅是第一批,也是国内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当时的主要背景是深圳想扭转“三比一补”的来料加工经济发展格局,转型发展高科技。但当时深圳确实缺少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所以想请清华大学帮助深圳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所需的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市和学校联合成立了这个新的研发机构。

杜南:清华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有什么考虑?

季世山:清华大学希望为国家改革开放做贡献,实现社会服务功能。要转化高校科研成果,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也要为深圳孵化创新型企业,促进深圳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

杜南:作为第一个新成立的R&D机构,成立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季世山:没有先例可循。对于这样一个新的R&D机构,我们应该怎么做?管理应该以什么方式运行?面对这些挑战,清华大学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摸索。我们认识到,首先要调整和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我们熟悉的“四个不同”。

首先,它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完全按照清华的管理办法来管理研究院的事务是不可能的,两者的职能和目的是不一样的。深圳的目的是希望清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在研究院转化,在深圳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而不是像学校那样搞基础研究、发表文章、培养学生。清华文化必须融入深圳特区文化在这个研究院里,既有清华的文化基础,又有深圳大胆的特区文化。

其次,它是一个研究所,但它确实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所。新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转化科技成果,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小规模试验、中试、产品开发和企业孵化。

三是事业单位,但不同于传统事业单位,是“三无”事业单位,即没有行政级别,没有事业编制,没有财政拨款。

最后,它是

和管理这家研究院,由市政府和清华大学联合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对研究院的大事进行决策,具体运营管理由院务会负责。


南都:研究院有无事业编制?


嵇世山:当时有,但很快我们主动要求把这些都取消掉了。既然是到了深圳,就希望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来运营和管理这家研究院,这样可能它的效率会更高。


南都:传统上来说,科研机构有一定的考核指标,如果按照市场规律,你们如何考核?


嵇世山:我们的考核是依据市里和学校设立这家研究院的根本目的,比如深圳需要研究院开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孵化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学校希望研究院能够帮助学校的教授和创新团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


南都:当时投资项目的资金如何解决?政府有无资金扶助?


嵇世山:这个说起来还蛮有故事的。如果一家研究院要实现良性运转,就必须有自我造血的功能,研究院就要成立一个平台公司来替研究院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科技创新服务职能,实现自我造血、滚动发展的目标。所以深圳研究院在1999年设立了自己的平台公司,就是今天的力合科创集团。当时研究院自己也没有钱,从银行借了260万元,启动了力合科创集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孵化业务,逐渐形成了涵盖科技研发服务、综合孵化服务、园区载体服务、经理人培训服务以及体系输出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力合科创集团今天的资产估值已经超过了55个亿,极大地提升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服务和发展能力。


南都:钱、人员、项目都由研究院自己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什么呢?


嵇世山: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从设立之初就得到了广东省、广州市和开发区政府的全方位大力支持;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发展,从人才团队的引进到科研项目的申请,从研究院物理空间的扩展到平台公司的整合,也都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南都:设立研究院之后有什么样的实质的效果?


嵇世山:深圳研究院为深圳孵化了2500多家企业,其中有21家国内主板的上市公司,现在也有若干家在排队科创板的上市团队。它的引领效果也非常明显,清华大学到深圳设立了研究院以后,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也相继在深圳设立了自己的研究院,现在陆陆续续一共有65所大学在深圳设立了类似的研究院,再加上企业设立的,一共超过了100家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深圳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新型研发机构架起连接高校和企业的桥梁


南都:20多年前的高校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转化率如何?问题出在哪里?


嵇世山:一直到今天,大家都认为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是比较低的,其实我认为当时比现在更低,当年转化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授把研究的成果和专利交给了企业就算完成任务,但是企业并不了解小试、中试,中间还需要哪些技术开发和科研人员参与,问题就出现在缺少了中间过渡的环节。新型研究院恰好就是介于学校实验室和企业产业化中间的环节。研究院承担了小试、中试、应用开发、新技术企业的早期孵化等学校和企业都不熟悉或不从事的中间环节,这样极大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南都:现在这些挑战解决的程度如何?您觉得高校、企业要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发展?


嵇世山: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产业化难,这是中国高校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间环节原来是个空白,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高校去办校办产业。虽然说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我们国家的企业和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内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队伍、不具备自我创新能力。大量的中小企业只是依靠一两个产品打天下,产品的生命周期过去了企业也就不行了。大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不断为企业提供可以产业化的技术,甚至直接孵化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好地衔接了学校科技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南都:教授在学校里有自己的教职和考核,在外面带市场化的团队,对教授来说如何平衡?


嵇世山: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但很多组织和管理工作是研究院来替老师承担的,首先,学校人员编制有限,研究院用合同制的方式,招聘有产业化推动经验和能力的辅助人员来加入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团队,在这个方面教授不擅长,也不需要花特别多的精力。第二、因为学校房屋面积紧张,只能优先保障教学和基础研究,但教授可以在研究院设立面向小试、中试和产品开发的更大的研发中心,帮助成果走完基础研究之后的下一段工作,这一段工作他可以拿回学校做学术总结,如发文章、发专利、申报奖项等等,实际上也是反过来推动了教授校内的工作。


从研发到走向国际,六大功能打造产学研完整链条


南都:从2010年后,研究院做了比较多的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尝试,非常前瞻性地在新型研发机构中尝试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嵇世山:我们陆续设立了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PE投资的全链条基金,支持技术的孵化。为了帮助和扶持已经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联合社会力量设立了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贷款公司和科技租赁公司,进行一些投融结合和投贷结合的尝试,和银行合作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他们没有足够的担保和抵押物时,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我们主要是基于对项目科技含量的甄别能力和对团队的认识,来帮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做更前瞻的判断。


南都:研究院如何进一步做深度的产学研融合?


嵇世山:首先我们的研发系统的功能定位跟传统的不太一样,研发内容可能是小试、中试、产品开发,不要求发文章,但希望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产品研发出来后需要投资孵化,我们会设立或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风险投资给予帮助;投资孵化之后进入创新基地,研究院有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此外,高技术公司的发展还需要选择和培养经理人,我们有教育培训的服务能力;为了帮助这些有高新技术、有经理人的小企业顺利成长,还需要科技金融支持。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国际合作的需求,我们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合作。这六个功能完成闭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孵化体系。


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公司齐头并进


南都:现在新型研发机构比较多,水平参差不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挑战还有哪些?


嵇世山:因为发展的阶段,投入的强度,运营团队能力千差万别,背后依靠的资源也不一样,大家都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在东莞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其与东莞本地的制造业结合非常紧密,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做得非常好。新型研发机构也要尽快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实现良性发展,为所在城市多做贡献。


南都:广东省对新型研发机构有考核,一个好的新型研发机构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嵇世山:新型研发机构完成设立时与政府商定的发展目标,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有推动作用,就是一个好的研发机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不能强求一个新型研发机构,一天就成长为巨人,我觉得政府应该给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它的发展,呵护它的成长。


南都:做好技术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最关键的服务是什么?


嵇世山:其实说到底新型研发机构最关键的服务就是给来的创新团队和转化项目提供很好的支撑服务。现在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是,为引进项目设立一个研发中心的同时,再设立一个产业化的公司,这样可以推动技术的落地和新产品的研发,同时也推动产业化公司的融资和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南都:现在设立一个新型研发机构,跟23年前设立时的“新”有什么不一样?


嵇世山:现在的“新”和原来确实不太一样,现在的发展需求也变了。当年刚来深圳时主要是针对深圳的经济转型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现在珠三角研究院会面临另外一些任务,比如设立粤港澳创新中心,和澳门合作设立澳门青年创业孵化器、创新部落等,推动香港澳门科技项目落地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科技协作和创新融合发展。


南都:今年广东省发布“科创12条”,对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鼓励,您最关心哪些政策?


嵇世山:广东省做了很大的突破创新和尝试。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对国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放权与激励的改革措施,省或市可授予其自主审批下属平台公司单个项目最高3000万元的投资决策权,这个是其他省市都没有的。恰恰这一条解决了新型研发机构在投资孵化、项目产业化方面遇到的效率困扰。原有的国有资产审批管理程序多,相对较慢,但风险投资等不及。有了这个条例,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资产处置效率就完全能够满足发展需求。


密切结合当地产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南都: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设立的背景是什么?


嵇世山:国家要求广东省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鉴于清华大学在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希望加强省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紧密合作,所以省校双方于2015年底在广州设立了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职责是面向珠三角地区和全省提供创新支撑和科技服务。


南都:广州现在有多少的团队,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方向?


嵇世山:我们在广州会有所侧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主要领域,与当地产业密切结合的项目能获得优先的支持和发展。有20个项目团队,一半以上来自于清华大学,其中有5个团队由院士来牵头,有曾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微小型超级电容器技术,获得R&D 100 Award奖项、EdisonAward银奖的铝离子电池技术等等。


南都: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未来1-3年具体规划落实推进的项目有什么呢?


嵇世山:珠三角研究院还在扩大引进项目团队的规模和质量,推动整个创新链条的健全和发展。以产业化为导向,自主、引进、合作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我们现在已有一批应用研发中心,还需要建设孵化器和加速器,以及配套的投资基金。


同时聚焦重大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围绕广东、广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聚焦IAB及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引进海内外高科技成果在广东转移转化。


最后继续大力推进粤港澳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并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粤港澳创新深度合作。


采写:南都记者 张伊欣 实习生 杨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