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怎么写,投资风险怎么分析

中新网海海7月6日电(记者陈静)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行业变化和投资机会有哪些?在专家和业界眼中,绿色投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的机遇和风险并存,数据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技术基础,也蕴藏着商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校友联络办公室首任主任、顾问钱教授6日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碳中和”和数字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变化。

在以“碳中和、绿色增长、未来世界”为主题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校友联络处2021年主题论坛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校友联络处主任马军博士表示,未来30年,“碳中和”将带来数百万亿元的绿色投资需求。

他认为,现有的低碳、零碳技术需要广泛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投入;同时,需要大力投入绿色低碳、零碳新项目的研发。

马军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些投资具体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在能源方面,加快发展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交通方面,我们致力于交通电气化;作为一种储能方式,氢能可能会经历爆发式增长。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预计零碳示范园将在国内快速推广;在工业领域,需要大量的低碳、零碳技术来实现电气化,提高能效,替代高碳原料。

马军直言,“碳中和”将对宏观经济和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同时也给高碳领域带来诸多金融风险。他强调,要关注低碳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在“碳中和”过程中,那些无法转化为低碳、零碳的企业和资产,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来源。

对此,钱教授也表示,金融的核心技术是风险定价能力。当碳排放成为标准量时,要想对其进行风险定价,需要依靠数字技术形成数据闭环。他认为:“数据经济面临下一个高峰的挑战,这是未来社会的技术基础,也是应用场景的商机。”

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全面落实“碳中和”要求,马军提出多方面建议,包括:修订绿色金融定义标准,确保绿色项目、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目录中的项目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要求金融机构披露与气候(碳)相关的信息;监管机构应明确鼓励金融机构进行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强化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层面,金融机构应强化ESG理念,成立ESG专业委员会和部门。

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的英文缩写。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不仅给各行业和资本市场带来压力和动力,也给科技研究带来压力和动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关行业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世毅介绍了兴业银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兴业银行不仅升级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还率先加入《联合国气候框架协定》“立即实施气候中和”的倡议,通过碳筛选、减排和抵消实现自身绿色运营。

他认为,2020年将有巨大的投资空间

size:15px;">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朱伟卿介绍,以碳为媒介,上海宝碳开发了多种绿色金融产品。


据了解,上海宝碳一方面在资产端帮助大量绿色资产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深度服务于高排放的传统企业,不仅进行碳资产的管理,还自主研发了大数据系统,实现排放情况的实时盘查。


朱伟卿直言,新能源项目曾经长期依赖财政补贴,如今,借助碳市场,可以获得大量收益。在她看来,碳具有标准化、国际化的鲜明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金融资产。


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商用车技术中心主任郝景贤介绍,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2015年,上汽系统提出了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战略。在他看来,“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探索路线首次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郝景贤告诉记者,目前,在混动、氢燃料电池和纯电动三条技术路线上,上汽集团已经成为技术最领先、产品最丰富、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并将继续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采访中,马骏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他说,过去的绿色金融大量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他指出,未来越来越多的绿色项目是肉眼无法识别的,“比如到底消费的是低碳的,还是高碳的;住的房子是不是零碳的建筑,这些未来都需要用数字技术才能够去识别,才能够量化,跟踪碳排放以及各种各样的环境效益。“物联网、AI、卫星数据提供的这些实时监测,以及用区块链来交易,绿色资产就会变成非常主流的绿色金融的工具和方法。”他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